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打造“林下经济样板” 十堰郧阳野生菌成“致富宝”

云上郧阳  2025-10-14 10:36:12
分享到:

雨后,村民收获满满一篮野生菌

“一个多小时,挣了100多元。”

“我把一篮子菌菇卖掉后,再去对面山头上捡。”

10月5日,雨后的郧阳区白桑关镇,山林间弥漫着泥土的芬芳。村民们挎着竹篮,熟练地在林下寻觅,轻轻一弯腰,肥厚的牛肝菌、娇嫩的青头菌便落入篮中。竹篮渐渐被装满,山间回荡着欢快的笑声。

从打工人到“松茸大王”

返乡创业书写产业传奇

“这些野生菌非常鲜嫩,一定要轻拿轻放。”在湖北君康山珍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君康山珍”),负责人王君反复提醒工人。

2012年,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的王君,在安徽、云南等地的食用菌企业已积累了丰富经验。他敏锐捕捉到赤松茸的市场潜力——这种菌菇富含17种氨基酸,营养丰富,堪称平价的滋补佳品,可当时家乡十堰却鲜有人工种植。

“家乡有绿水青山,为啥不能种出优质菌菇?”带着这个想法,2013年,王君揣着全部积蓄回到白桑关镇麻峪村,试种了5亩赤松茸。凭借专业知识和科学管理,首年便获得可观收益,这更加坚定了他扎根家乡的决心:“绿水青山里,藏着‘金色产业’。”

可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次年,王君信心满满扩大种植规模,却因培养基发酵环节出现问题,导致菌种全部坏死,直接损失近十万元。“那时候也曾想过放弃。”王君坦言,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农业技术专家驻点指导,镇干部陪同他前往随州、河南等地考察学习,帮助他一步步渡过难关。

重整旗鼓后,王君开始改良滴灌系统实现精准供水,推行大棚多层种植抢占市场空窗期,专门设立试验田选育适宜本地环境的郧阳特色菌种;2015年成立专业合作社,配套建设速冻库和冷藏库,破解鲜菌保鲜难题;2023年,在镇政府支持下建成标准化加工中心,实现鲜菌切片、冻干加工,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当年合作社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2025年君康山珍已发展成为省级龙头企业,其松茸产品成功进入知名商超,牛肝菌远销欧洲市场。

“目前,我们拥有2000亩野生菌保育基地,带动发展林下野生菌采集面积10万余亩,年产值达到4000万元。”王君告诉记者。

从靠山吃山到“点林成金”

村民家门口捧起“金饭碗”

刚冒出土层的牛肝菌

“我在基地采菇、分拣、切片,一天能挣100多元,关键还能照顾家里,比出去打工强多了。”白桑关镇高庙村村民张玲玲一边麻利地分拣菌菇,一边笑着说。

在白桑关镇,像张玲玲这样依托菌业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越来越多。每到菌菇采收旺季,君康山珍日均用工五六十人,从清晨到日暮,采菌、分拣、切片、包装等工序有条不紊。这些岗位劳动强度适中,时间安排灵活,特别适合留守妇女、中老年群体。2024年,仅公司加工中心就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稳定增收。如今,辐射范围已扩展至千余户,越来越多家庭因“菌”受益。

林下采菌,更成为村民们一笔可观的季节性收入。高庙村村民李向军承包了7亩林地专门培育菌类。每到雨季,他腰间别着竹篓,在林间仔细搜寻——这是他最忙碌也是最开心的时节。

“最多一天能采几十斤,当天就能卖七八百元。”李向军算起收入账,“加上林地流转费和平时在基地务工收入,一年能存下三四万元。”

“以前山里的菌子,熟了没人采;现在有公司统一收购,早上采的鲜菌,上午就能送到加工中心换成钱。”白桑关镇麻峪村村民王秀芝提着刚采的一筐鲜菌,脚步轻快地往加工中心走,“越勤快,收入越高。咱们老百姓的日子,就像这雨后冒头的菌子,一天比一天兴旺。”

从传统耕作到“菌菇飘香”

携手打造“林下经济样板”

村民送到菌菇交易中心的新鲜野生牛肝菌

近年来,白桑关镇紧紧围绕“菌菇小镇·秀美白桑”发展定位,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大力建设产业基地。

为破解菌菇销售难问题,2023年,该镇建起野生菌交易加工中心,实现全镇菌菇统一收购、标准化加工、集中销售,让农户不再为销路发愁。同时,主动对接在外发展的专业人才,积极邀请有志青年返乡创业——从土地流转协调,到资金申请指导,再到棚架建设帮扶,提供全程服务。

同时,邀请国家级专家、市农科院团队送技上门,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防控病虫害、推广绿色种植技术;组织本土技术能手带领群众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总结推广“林下半野生菌”种植模式。

如今的白桑关镇,野生菌产业链条持续延伸,鲜菌直供、冻干储存、深加工制成菌菇酱等产品多元发展,满足不同消费需求。预计2025年,该镇可实现出口菌菇200吨、内销800吨。

“下一步,我们要依托农业科技小院攻关菌种驯化技术,科学开发林下资源,把白桑关镇打造成华中地区林下经济特色镇,让更多群众靠着菌业增收致富。”白桑关镇党委书记党建波说。

一审:南旭

二审:何虎啸

三审:王郧

责任编辑 黄静蕾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