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周刊丨打开包裹看世界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在湖北,欢迎八方游客的除了人文美景,还有来自全球的风物美味。双节期间,花湖国际机场的货邮吞吐量再创新高,8天运送1.4万吨快递包裹。
今天的《支点周刊》我们就来说说花湖的故事。就在国庆节前夕,鄂州市举办第三届网络文明宣传季活动,邀请中央以及中部六省媒体走进鄂州,参观花湖国际机场。启动活动现场,还特别设计了一个全场齐拆快递的互动环节,一起去看看快递盒里都装了些啥。
支点现场:快递盒里拆出“新沿海”

9月28日,“聚力支点 链通世界”中部崛起媒体智库成立暨鄂州市第三届网络文明宣传季活动在鄂州市举行。启动仪式现场,一场别开生面的拆快递互动环节正在上演。来自中央以及中部六省的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们手捧快递盒,期待着来自全球的惊喜。
“它从迈阿密的田野出发,跨越13000多公里飞抵鄂州花湖机场。”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国际传播中心记者曾思佳手持绣球花介绍,“三小时之内,这批鲜花就会再次起飞,转运至东南亚。它们的花瓣上,甚至还能闻到北美的泥土味。”通过一束花,嗅到花湖机场带来的“鄂州速度”。山西广播电视台记者安彦宏惊叹:“我收到以后竟然还能闻到它的清香,真的不可思议。”
从日本的武昌鱼到中东的新能源汽车,花湖机场正在重塑内陆地区的开放格局。湖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王璐分享说:“它不只是鄂州的机场,更是中部的机场。中部也能从通道变成集散中心。”一座机场,为中部省份开拓出新沿海。
从鄂州出发,走向世界;从世界归来,走进中国——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正在用速度与温度,重新定义“距离”。
支点现场:通往家乡的“桥”

来自孟加拉国的学者加力布在湖北生活了23年,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中国通”。在参观花湖机场时,他开启了一场深度探索。
在中国(鄂州)跨境电商产业园的直播间里,来自非洲的主播木海正用流利的中文推介湖北黄冈生产的手办。加力布与木海亲切握手,二人用熟练的中文交谈着:“我来中国八年了,老鄂州人了!”木海笑着介绍,这些精美的产品正通过花湖机场的物流网络,源源不断地发往美国。
在鄂州空港货运有限公司,加力布认真地数着传送带上的包裹。货站工作人员祝欣告诉加力布这里有一条航线直达他的家乡达卡,且货物只需10小时就能到达时,加力布连连赞叹:“如今通过花湖机场的‘一站式服务’,物流时间从7天缩短至4天,成本还降低了20%!鄂州不仅是‘一带一路’的VIP会客厅,更是全球经济的‘充电宝’!”
最让加力布动情的,是在宝武集团鄂城钢铁有限公司的见闻。看到生产中的桥梁钢,他立即联想到家乡的帕德玛大桥。同在三年前建成投用的帕德玛大桥和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是中国人用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架起的友谊之桥。加力布感慨道:“今天我去花湖机场,是感觉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花湖机场给我们全球人都带来新的美好希望。”
支点人物 陈楷:花湖精神激励我成长

目前,花湖国际机场已经开通109条货运航线,货运航班量仅次于香港、上海浦东和深圳宝安机场,位列全国第四。从2018年2月机场获批,到2022年7月投运,再到如今国际枢纽能级不断跃升,7年间,鄂州不断挑战不可能,在机场建设速度、审批效率、运营成效等方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当地称之为“临空速度”,也孕育出“干群同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雷厉风行,敢闯敢试、善作善成”的“花湖精神”。
看着飞机从头顶掠过,是90后公务员陈楷最喜欢的解压方式。2021年,花湖国际机场建设正酣时,他从家乡黄冈来到鄂州工作。五年间,他一步步见证着机场的成长。“见证了整个机场的建设,尤其是像黄山降高、第一架飞机落地跑道,整个人心情非常激动,也非常自豪。”陈楷说。
2022年机场完成首航后,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任务立即提上日程。作为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机场,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鄂州临空经济区打破部门限制,成立工作专班全力推进。
“我们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陈楷回忆,“大家保持同一个目标来高效运转。”最终,仅用105天,鄂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投入运营,创造了“临空速度”。
从一片平地,到国际货运枢纽拔地而起,再到临空产业拔节生长,鄂州举全市之力把一个地方招商项目变为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花湖机场实现了选址、落户、报批、建设、开放等国内民航史上多个“速度第一”,孕育出“干群同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雷厉风行,敢闯敢试、善作善成”的“花湖精神”。
支点面对面:中国的“市场圆心”

“十四五”期间,是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建设期和起步期。下一个五年,花湖机场将迎来哪些发展机遇?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湖北要如何发挥好花湖机场的作用,提升开放能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石智雷:我们的花湖国际机场目前的夜间起飞能力以及它的这种服务能力,已经实现了对全球主要的经济体可以隔日抵达。这种高效的时效性,它就会吸引很多这种高端制造、冷链、跨境物流、跨境电商以及航空、金融等产业集聚,而这些集聚又有利于推动我们湖北直接嵌入到全球价值链。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建成支点,有一项重点工作是大力实施枢纽提能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开放辐射力。如何让花湖机场更好地助力湖北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邹薇:一个地级市人口只有100万,但是伴随着花湖机场一架一架的飞机的起飞,鄂州这座城市也正在起飞。推而广之,我觉得我们要看到的不只是一个机场的诞生和兴起,我们要看到的是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在这个新发展格局中,整个的中部地区,它既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大通道,同时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链接的非常重要的战略枢纽地带。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包括传统的公铁、空、水,更包括我们现代的数据、信息要素这种无形的连接的通道,有这些通道我们就可以十分畅通的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连接起来。而这种连接意味着我们经济的发展的触角可以延伸得更远。那我们湖北发挥我们的协同支撑带动作用,真正打造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就能够落到实处。
面向“十五五”,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绚丽篇章,中部地区将迎来哪些机遇?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张燕生: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个内涵是人口规模巨大、经济规模巨大、开放规模巨大的国家要搞现代化。有一个观点认为,到2035年,中国的消费市场不但是第一大,而且它的规模有可能是日本加欧盟。那么中国经济画一个圈,市场半径最短的地方一定是中部。因为中部地区离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无论是航空还是高速还是铁路,它的运输半径是最短的,它的市场半径是最短最短的,它的往来半径是最短的。那么中国经济如果找一个战略支点来撬动大国经济的现代化,这个战略支点一定是在中部。未来的战略要更加协调,要更加平衡,更加可持续,中部地区的战略支点作用就变得特别的重要。
以花湖机场为支撑,湖北正撬动中部崛起的澎湃动能。这座“天空之城”不仅是货物的集散枢纽,更是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全球高端要素的连接器。它见证着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的深刻变革,也承载着中部地区在国家“双循环”格局中的战略担当。
机遇已至,未来已来。在花湖精神的激励下,鄂州正以“空港枢纽”的开放姿态,拥抱世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篇章。
出品人 岑卓
总监制 黄俊华
监制 洪燕
编审 徐瑗
统筹 冉涛 尹华正 周倩
编导 张君妍 李琨 黄朋威 向昊
摄像 曹文超 全晟 郑杰 李慕文 田畅 涂诚智
编辑 苏潇 罗宏新 张方 高君
配音 武岳
包装 马培 王纲 郑世新 邹芙蓉 龚宇 杨紫悦 邱方蕾
技术 乔虎 沈慧 刘馨玥 王智平 程孟玮 李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