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河对话促进文明互鉴
这是母亲河的呼唤,也是人类文明的共鸣。在今年金秋时节,“2025‘大河对话’”在江城武汉召开。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代表,围绕“大河文明——全球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对话,奏响文化交流、文明交融的乐章。
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面对人类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大全球倡议”,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全球文明倡议”。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把“大河对话”搭建成一个包容性国际对话平台,正是湖北省和武汉市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全球文明倡议的地方实践,将以水为媒,促进世界各国展开文明交流互鉴。
武汉位于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的交汇处,因长江而生、因长江而兴,在3500年建城史中与水结下了深厚的缘分。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武汉在推动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借长江之力、护长江之净、成长江之美,书写了一座城市与一条河流相互滋养、共生共荣的传奇故事。在武汉开展“大河对话”,正是通过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实践,向世界展示中国保护河流生态、传承河流文明的大国智慧和担当。
近年来,长江武汉段发现长江江豚身影的频率越来越高、次数越来越多。2020年9月17日,多位游人拍到“江豚与黄鹤楼同框”的美图。2023年8月17日,有网友在武汉市新洲区的长江边,拍到江豚与货船同框画面(上图所示)。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武汉持之以恒的生动实践。如今,“鱼翔浅底、江豚逐浪”的画面重回长江,被人们自发晒在朋友圈,已成为湖北省和武汉市的一张亮丽生态名片。新时代以来,从深入实施“双十行动”“十年禁渔”,到扭住入河排污口这个“牛鼻子”,从推动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到持续推进污水治理和水质提升,武汉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走出了一条沿江城市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这为本次对话的主题“全球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的样本。
一江碧水向东流,是黄金水道,也是文化长河。湖北是长江干线径流最长的省份,形成了璀璨的长江文明和独具魅力的荆楚文化。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是“关枢之地”,武汉是核心城市。推动形成“一轴一廊三片区多组团”的长江文物保护利用总体布局;立项或启动实施屈原文化公园、南水北调博物馆、长江水利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把“长江客厅”打造成“国家展厅”;连续多年推出“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主题行动,让长江文化获得当代生命力。源自历史、活在当下、引领未来,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打造成示范区、新标杆,体现着建设文化强国的大河文明表达。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文明都与大江大河相关。中国的黄河与长江,古埃及的尼罗河,古印度的恒河,欧洲的多瑙河与莱茵河……文明的兴起,总是诞生于河流的慷慨滋养;文明的特质,也孕育于河流的奔腾不息。百川各不同,终将汇于海。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当前,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更加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开展大河文明对话,实际上是以河流的名义,开展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和谐共生。
每一个文明,都有与水相关的智慧格言。中国人崇尚“上善若水”,把水比作时间的永恒流动、看成“天道”的具象呈现。长江文化已成为新的“中国文明标签”,丰富了“何以中国”的内涵,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更好促进世界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