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云雾深处的“零碳”密码

​恩施日报  2025-09-26 19:54:17
分享到:

巴东县信陵镇土店子村雨后全景(恩施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正宇 摄)

恩施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雨洋 向磊 胡军

初秋时节,记者从巴东县信陵镇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向着长江南岸的深山行进。

车辆转过一道又一道弯,半小时后,清凉空气带着松木和野花的清香扑面而来,一座刚被雨水冲洗的村落显现在眼前——土店子村到了。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用3天时间,探寻这个云雾深处“零碳村”的绿色密码。

一场关于“废”与“宝”的能源革命

细雨如酥,青山如黛。

8月11日,采访车沿着村道缓行至村头,一座高耸的绿色罐体矗立眼前,这便是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投建的农村能源革命沼气发电项目。

技术人员王志介绍:“这座厌氧罐是整套系统的核心,每年能将3769吨粪污转化为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

控制室电子屏幕上,发酵罐温度、甲烷浓度、气流储量、储气容量等数据一目了然。“项目年发电13万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905吨。”王志介绍。

对村民而言,最直观的感受是“废物”变成了“宝贝”。

毗邻沼气站的,是村里的大型养猪场,猪舍屋顶铺设光伏板,场区干净整洁,空气清新。养殖户冯彩龙算了笔账:“以往每年仅粪污外运处理就要4万多元,现在直送沼气站,省下了电费、消杀费和肥料开支,一年能节约6万多元。”

“以前畜禽粪污、餐厨垃圾是村里的‘老大难’。发展养殖怕污染,不发展又没出路。但守着长江入鄂‘第一哨’这道生态防线,我们的发展路子必须得变,要对得起这身后的绿水青山。” “90后”村党支部书记张文灿坦言,这场能源变革压力不小。

“关键是要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并让他们参与到决策中来。”张文灿说,村里通过党员带头、召开坝坝会等方式,反复沟通算账,逐步化解疑虑。如今,村里已建成沼气电站、光伏长廊、风电树、充电站。

他介绍,自2023年起,国网湖北电力推动土店子村多元化开发新能源,促进光伏发电、畜牧养殖、休闲娱乐等多业态协同发展,形成“新能源利用+污废循环+产业带动”新模式。

绿色发展,使这里成为湖北省首个实现百分之百清洁能源供应并能离网运行的“绿电村”“零碳村”。

一条从“绿水青山”到“云端客来”的转化路径

8月12日,第二日。

早上7点,鸟鸣声将记者唤醒。推开民宿的玻璃窗,只见云雾从山谷间缓缓升起。不到10分钟,整个民宿便仿佛漂浮在云端之上。

这家民宿叫“云上土店”,此情此景,恰如其名。

记者走上观景平台,只见3座银白色的“太空舱”和数间特色小木屋依山而建,悬挑于峭壁之上。入住于此,绝美景色尽收眼底。

“夜晚能看见银河,清晨一睁眼就看见云海。”来自荆州的游客罗成玉拿着手机拍个不停。她和家人已连续4年来此避暑康养,还和“恒苑农庄”民宿老板张永恒一家成为朋友。

从“云上土店”出发,沿盘山公路前行,“怡然居”“山行”“凤娃子”……各式农家乐牌匾在绿荫间隐现。

“土店子以前可没这么火!”巴东县妇幼保健院驻土店子村第一书记付林回忆,发展的过程曾伴随阵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进行178栋民居风貌改造,需要说服每家每户;建设“花园式”生态公墓,搬迁、整改数百座坟墓,更是对传统习俗的巨大挑战。

发展的转折点,始于一场对村庄未来的重新审视。

“依托高山凉爽的气候优势和紧邻县城的区位优势,我们明确了‘避暑康养’定位,将村里规划为田园休闲区、康养度假区等,引导产业有序发展,号召村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付林说,这种坚持规划先行、逐步推进的定力,使得土店子村的旅游由冷变热,避免了无序发展。

“说起旅游,建议你们去访一访‘火炉子’,村史馆为他专开了一页!”张文灿插话。

这等奇人,岂能不见?

驱车翻过了几个山头,终于来到火炉子生态农庄。

“火炉子”是农庄主人谭光俊的小名。2020年,他返乡创业,开办了这家特色农家乐,如今已是名声大噪。

“我是村里第一批开农家乐的,那时全村就两家。”他一边沏茶一边说,“刚开业每天只有一两桌客人,后来生意越来越火爆,去年最热的时候,天天满座。”

“农家乐开在山尖尖上,为啥这么多客人来?”记者问。

“我们这里平均海拔1400多米,有客人说,在这里吃顿饭比在城里吹一天空调还舒服!”谭光俊自豪地说,气候凉爽好避暑,加上村里每年都策划梨花节、采摘节等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

“大伙儿都说你去年挣了100万元,是不是真的哟?”付林打趣道。

“那是毛利润,还要减掉开支呢!”谭光俊腼腆地笑了笑。

如今,土店子村已发展10家农家乐和31家精品民宿。“避暑经济”与“云上经济”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一个由“梨园”到“果链”的增值密码

8月13日,第三日。

清晨的土店子村再度笼罩于朦胧细雨中,一栋纯白色建筑静立在青山之间,它是土店子村的冷链仓库。

记者到达时,工人们正推着手推车,将一箱箱精选好的梨子送入低温储藏区。

“我们实行分批入库,梨子采收后第一时间进库保鲜,再按订单发往全国各地。”将军山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合伙人谭明喜一边说,一边指向整齐码放,几乎顶到天花板的果箱。“这里温度适宜,梨子可以在稳定低温中慢慢沉淀糖分,保持香甜。”他随手拿起一个梨子向记者展示,“果形饱满、色泽透亮,如今能卖到8元一斤,主要销往大城市。消费者都认可我们的品质。”

时光倒流至今年4月,这里是另一番景象:全村500亩梨园化作一片雪白的花海,游客慕名而来,穿梭其间,沉浸式体验“归园田居”的独特魅力。

“今年梨花节期间,我们接待了5万多名游客,92家小商小贩沿线摆摊设点,实现旅游经济收入98万元。”付林介绍,梨产业带动全村80多户群众致富,户均年增收超过1万元。

从种梨卖果,到集标准化种植、冷链仓储、电商销售、梨花节旅游体验于一体,土店子村正将梨产业不断延伸,串起了一条日益完善的“果链”。

老村支部书记张永堂见证了村里的变化。他动情地说:“我们守住了这片绿,如今它正回馈着我们。以前村里的人都往外跑,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来了。”

三日采访结束,归途中回望村庄,但见光伏板在雨中泛着蓝光,沼气罐与青山遥相呼应。

这个小小山村的绿色变革,不仅仅是自身的求富之路,更是作为长江经济带上一颗微小的生态“螺丝钉”,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责任编辑 严泉泉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