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兴山:山泉养鲟鱼 蹚出生态致富路
在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水月寺镇野马洞,清澈的山泉沿着新修的引水渠,潺潺汇入一排排整齐的鱼池,肥美的鲟鱼不时翻跃水面,溅起串串水花。基地里,返乡创业者张永清正熟练地指挥工人分拣、打包,将清晨捕捞的新鲜鲟鱼发往周边县市乃至外省餐馆。“山泉水养出的鱼,肉质紧实、味道鲜,这几年成了咱们这儿的‘金字招牌’,根本不愁卖!”他脸上满是笑意。这份丰收景象的背后,藏着一段满是坎坷却始终坚定的创业路。
野马洞村平均海拔900米,山泉资源充沛,水温常年稳定在14℃左右,是冷水鱼养殖的天然优势之地。可多年前,这里人均耕地少、集体经济弱,村民增收难题一直悬而未决。2020年,在外从事运输工作的田垒率先看中家乡山水的养殖潜力,决心回乡创业。作为田垒的合作伙伴,张永清同样看好这份事业,毅然加入团队,携手投身鲟鱼养殖产业。
“刚开始,我们就是门外汉,连养什么鱼、怎么养都摸不着头绪。”张永清回忆。最初,基地引进5万尾虹鳟鱼苗,却因技术不足和高温天气全部死亡;次年尝试养殖杨鱼,又因八月高温损失半数鱼苗。接连的挫败不但没有打垮他们,反而让两人更坚定了攻克技术难关的决心。
为打破技术壁垒,团队专门邀请宜都养殖专家杜石全长期驻点指导,张永清自己也一头扎进专业书籍里,从水质含氧量调控到饲料精准配比,逐项摸索关键技术。“那段日子,我们天天守在鱼池边观察记录,慢慢也成了半个专家。”他笑着说。
针对山区枯水期水源不足的问题,基地先后投资修建两条引水渠,保障养殖用水稳定;经过多次尝试,团队最终确定以鲟鱼为主要养殖品种,成功实现规模化、稳定化养殖。2023年,兴山县野马洞渔业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15个条形鱼池建成投用,鲟鱼年产量突破6万斤,产值达150万元。
“好水才能养好鱼,养好鱼更要护好水。”张永清深知生态可持续的重要性。基地不仅种植水生植物吸收鱼粪,还修建了尾水处理池,计划未来在尾水排放区种植果树、蔬菜,构建“养鱼—种植”生态链,让废水循环利用。“要把‘废料’变‘宝贝’,减少化肥使用,真正走绿色发展的路子。”他语气坚定。
产业发展的红利,正源源不断惠及周边村民。每到鲟鱼销售旺季,村民赵习清、陈长贵等人都会来基地帮忙分拣、打包,日收入超过200元;基地扩建鱼池、修建水渠等工程,也优先聘用本地劳动力,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如今,张永清和田垒正筹划推行“村集体+公司+农户”合作模式,由公司提供鱼苗和技术支持,带动更多村民参与鲟鱼养殖。“盼着这山泉水滋养的鲟鱼,能真正带大家游出一条共同富裕的产业新路!”张永清的话语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记者 | 张菱晰
通讯员 | 向博文
一审:郝小芳
二审:张雅莉
三审:吴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