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南漳:装芯片 做“猪”播 老养法有了新玩法
在襄阳市南漳县李庙镇全家湾村,
郝世国的猪圈看上去有些OUT:
没有规模,毫不赛博,
土猪们住的是陋室、吃的是糙食。
今年春天,
这个“老破小”猪圈响起了
与时俱进的新旋律,
困扰农户多年的养猪难题也迎刃而解。
“我家这七头猪吃的可健康了,青草、米糠、麸皮、玉米面,它们压根不知道精饲料是啥味儿。”
说话的人叫郝世国,是南漳县李庙镇全家湾村的一名普通农户,他家的猪圈盖得毫不起眼:水泥铺的地面坑坑洼洼,红砖砌的墙面早已褪色,住着没装修的“毛坯房”、吃着不精致的杂粮饭,他家的几头猪却长得精神饱满、体格健壮。“土法喂养的猪,含水量更低,肉有弹性,有嚼劲、味道香。吃饲料长大的猪水分大,口感没有这个好。”
抬头环顾这间“土掉渣”的猪圈,记者看到了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现代元素”——天花板的一角安装着一个摄像头,透过它,消费者不论身处何地,只要打开手机就能看到深山里一头土猪的生长过程。
“那三头猪已经被人预订了,要让下单的客户了解它们吃得健不健康、过得好不好啊。”郝世国玩笑道,成为“订单猪”的那天起,它们就没有隐私可言啦。“装不装这个监控,我们都是一样的养法,没有任何压力。”
全家湾村几乎家家有猪圈,每家的养殖数量基本都控制在十头以内。农户们习惯养猪却不敢多养,是因为传统养殖周期长、成本高、价格波动大,价格低的时候卖掉不划算,价格俏的时候找销路很难。
今年三月,为了破解困扰小农户多年的养猪痛点,南漳县供销社联合敦泰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打造“南漳供销甄选”项目,与农户签订生态土猪订单养殖协议,所有严格遵循土法养殖且全程透明化养殖的“订单猪”,公司都将以高于市场价的保底价收购。
“年后猪肉市场价通常只有六七块一斤,这个价格对农户是很不友好的。设置保底收购价,农户养猪的风险就由我们来承担。”项目负责人刘威告诉记者,做这件事的初衷就是让农户能得到实惠,增强大家养土猪的意愿,同时通过协议的约束能确保大家踏踏实实把猪养好,这样项目才可持续发展。
郝世国坦言,以前养一头猪至少十个月才能出栏,成本大约两千元,猪价低于八块时只有赔本的份。现在有了“保底价”兜底,郝世国能够心无旁骛地把猪养好,一张“订单协议”打消了他的后顾之忧,也治好了他的养殖焦虑。
“现在不用再慌着去找买家了,有公司收购,这三头猪今年应该能卖九千块钱。明年打算扩大规模,再养七八头。品种要调整,养品质更好的瘦肉型的品种。这种模式挺好,我们能安心地养、放心地卖。”
▲李庙镇全家湾村“订单猪”养殖户郝世国
为了让消费者也能买得放心,这些“订单猪”不仅坚持全天候在线直播,还在耳朵上植入了溯源芯片,它清晰记录着每头猪的饲养地点、负责农户及疫苗接种时间等养殖信息,确保每块猪肉身份可查,杜绝“以次充好”的市场乱象。
“这个芯片能起到防伪作用,防止农户在养殖过程中调包,同时它还有溯源的功能,从小猪入栏植入芯片、装上监控开始,我们就会监督他整个的养殖过程。”
据项目负责人刘威介绍,除了摄像头和溯源芯片,工作人员还会不定期抽检土猪粪便,一旦发现违禁药物,与农户的合作立即终止。刘威认真地说,在农产品纷纷飞出大山的时代,若真正想帮家乡的土猪肉走俏市场、让养殖户从中受益,相比想方设法收割互联网流量,更明智的选择应该是竭尽所能赢得消费者信任。
“后期还会有‘土猪周边’产品,比如像牙膏一样挤压款的猪油,一管100克。所有土猪系列产品包装上都印有防伪溯源的二维码,客户要是想知道这头猪哪来的、谁养的、怎么养的,扫一扫就一目了然。”
目前,“南漳供销甄选”项目已在全县签约89户养猪农户,“订单猪”养殖数量达到800头。为了扩大当地生态土猪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平台方还拿出真金白银激励农户拿起手机拍短视频,用互联网思维养猪,用碎片化分享为土猪肉的“信任账户”充值。
“平时在猪圈里干些啥、喂小猪仔吃点啥,我们鼓励农户把这些用手机记录下来,一条短视频有五块钱奖励。跟我们合作的农户发的越多,能够看到的人就越多,推广力度就越大。”在南漳县敦泰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琛看来,自媒体时代,只要一部手机、一次剪辑、一条分发就有机会把家乡的地道风味送上热搜。
辛勤养猪的人们想卖个好价,远离乡土的人们想吃口好肉,怎样精准链接这样的城乡需求?“南漳供销甄选”项目用“芯片植入+全程直播+保底收购”的创新模式推广土法养猪、实现多方共赢,在大山深处书写了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生动样本。
(记者 郭蜜蜜 通讯员王玮 徐雅 茹江漫 编辑 舒畅 实习生 罗晗旖 编审 陈青 监制 肖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