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医保DIP支付 帮助群众看病减负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医改的重要课题,也是社会的痛点。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十堰市全力推行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从降低医疗费“开刀”,引导医疗机构控费提质增效,让每一分“救命钱”都用在刀刃上。
最近,刚做完心脏手术的高女士,在办理出院结算费用时,有个欣喜地发现。
患者 高女士:看了一下清单,我这次住院费用大概快3万块钱,医保报销给我报了差不多2万多,自己也就掏了几千块钱。
十堰市太和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治医师 汪进:在DIP支付改革之前,做这样的一个室内性心动过速费用,差不多在45000块钱左右,相对于以前来说,下降幅度能达到20%。
患者住院费用的下降,得益于十堰推行的按病种分值付费,也就是DIP付费改革。在以往,患者的诊断、检查、治疗采取按项目收费。医保基金先确定项目范围和报销比例,再将应由医保报销部分的费用支付给医疗机构。
十堰市医疗保障服务中心主任 杜姗珊:“按项目收费”每个项目都会单独收费,医院“多做多得”,这样的话,医院想要创收,就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项目,而对于患者来说,他并不知情,没有办法判断这些检查、治疗是否真的需要,造成了不必要且额外的开支,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改革势在必行,但结算方式的转变将直接影响医院的成本结构、诊疗行为和发展模式。改革初期,医院甚至通过低标住院、分解住院等方式,把门诊可以看的病办成住院来治疗,把一次能看好得病分成几次来看。不仅患者掏的钱变多,更增加了医保基金的支出。
十堰市医疗保障服务中心主任 杜姗珊:我们推行的压力也很大,我们多次和各个医疗机构、相关部门来进行会商,设置了适合本地的病种目录库,科学测算出了每个病种的分值,设置了不同的支付系数、基层病种和中医优势病种,引导医院从规模扩张转向规范诊疗,有效减少了过度医疗的问题。
可因为医院一直采用分散采购,这样使得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也水涨船高。随即,医保部门又实施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通过这样团购的方式,以量换价,挤出药耗流通环节中的不合理水分。
十堰市医疗保障服务中心主任 杜姗珊:我们反复测算医院历史采购数据,同时加强摸排检查,定期开展监测通报,引导医院从“多开药”转向“开好药”。
如今“大处方、大检查、重复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逐渐减少,住院费用也在逐渐得以控制。从去年政策实施以来,十堰市住院减少10万余人次,医疗总费用下降超10亿元,群众个人负担费用减少了3亿元。全市集采药品754个品种,金额约为5.24亿,集采耗材37个品种,金额约为4.71亿,共计节约成本25.24亿。
十堰市医疗保障服务中心主任 杜姗珊:我们将探索开展按床日付费、按项目付费、按人头付费等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新机制,提升医保基金的使用运行效率,促进医疗费用的合理开支,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集采和使用医保基金情况的监管,让群众既看得起病,更看得好病。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赟 杜可飞
通讯员 闫厚国 张杜博彧 杨占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