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大国工匠队伍再壮大 8名大国工匠人才首次亮相
9月23日,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重庆开幕,大会发布了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名单,全国共200人入选。湖北8名新认定的大国工匠人才在大会上正式亮相。
这8名大国工匠人才来自全省多家重点企业,深耕建筑、能源化工、高端装备、交通等重要行业,凭借扎根一线的丰富实践和丰硕的创新成果,生动诠释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具体名单如下:
吴春桥,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冶金建设分公司炉窑砌筑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从事炉窑砌筑工作26年,参加了30余座炉窑的施工,凭借精湛技艺将砌筑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号称“毫米级”砌筑大师。拥有国家专利127项,省部级工法9篇、科技成果6项。作为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十年来培养了百余名技术骨干,为中国冶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力量。
张义铁,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江汉采油厂维修一班采油工,首席技师。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他扎根采油一线28年,完成技术成果115项,提出增效措施229条,取得国家专利40项,累计创效7000多万元,培养出大批优秀技能人才,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周德民,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江山重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数控操作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首席技师、正高级工程师。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参加工作30余年来,参与完成国家重点武器装备技术革新30余项,发表论文12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每年节创价值100余万元;担任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培养数控技能骨干100余名。
黄望明,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昌客车车辆段武昌运用车间生产技术班质检员,首席技师。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从事客车车辆工作36年,检修过70多万辆列车,先后发现了3000多起安全隐患,排除危及行车安全的大故障200多件,数十年如一日,用行动默默守护每一列火车的安全,被誉为“检车神探”。他领衔的创新工作室培养了省部级技术能手33人、高级技师81人,解决生产难题40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创新成果奖10余项。
邹峰,湖北三江航天红林探控有限公司机加车间数控车工,特级技师。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国家级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他深耕高硬度薄壁、细长轴、异型件等高难度航天产品领域,首创多项加工绝技,被誉为刀具界“最强大脑”,为众多大国重器打造了航天最高精度。
杨文华,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推进办公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37年深耕化工仪表领域,攻克百余项技术难题,获国家专利100余项。主导建成全国首个5G智能化工厂,参与完成国家行业标准2项。带领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完成课题攻关5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1.2亿元,培养高级技师14名。
秦环兵,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技术服务中心测量组组长,正高级工程师、首席技师。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他35年扎根桥梁施工一线,先后参与21座国内外重要桥梁的建设,写下学习心得23.6万字,取得发明创新和专利56项。培育出金牌职工2人、测量负责人15人、测量技术骨干100余人,为擦亮中国高铁这一世界名片贡献出中国桥梁测量工匠的时代力量。
陈永胜,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心实验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特级技师。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铁路施工中他创新复配技术和工装工艺,采用砼减水剂母液“烂泥状”复配技术,攻破了高铁、地铁预制轨道板填充层自密实砼运距远、空间狭窄、二次驳运影响质量、进度等难题。拥有QC成果3项,专利11项,论文5篇,参与标准7项。
近年来,湖北省总工会以锻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目标,深入实施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行动,着力构建“卅”字形职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工匠学院等平台功能,并通过集中行动强化劳模工匠待遇落实,多措并举,贯通劳模工匠“培养、使用、宣传、待遇、保障”全周期工作链条,让湖北成为孕育大国工匠的丰厚沃土。截至目前,湖北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052.3万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341.3万人次。全省大国工匠14人、湖北工匠及荆楚工匠669人。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庆志 通讯员 王薇 黎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