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争做追光人——湖北地质在行动

长江云新闻  2025-09-24 22:20:27
分享到:

“铌”在哪里?跟着地质队去野外找“铌”

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的铌,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尖端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矿产,其开发利用长期是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卡脖子”难题。近日,湖北省地质局在鄂西北十堰市竹山县土地岭矿区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打造了铌资源综合利用的“全国样板”。

土地岭矿区山高林密,道路崎岖。湖北省地质局的找矿队员们在此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他们需从复杂岩层中精准定位稀少的战略性矿产。项目负责人、博士科技创新先锋队成员周润杰工程师介绍,看似普通的岩石中其实含有珍贵的铌矿资源。由于矿物颗粒极为细小,肉眼难以辨识,需采集样本送回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

队员们每日穿梭于深山老林,进行地质填图、测量采样。他们手持地质锤和放大镜,仔细勘察每一处岩石露头,不放过任何矿化线索。与此同时,现代化科技装备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找矿效率。周润杰指出,如今野外找矿不仅依赖传统工具,还配备了便携式快速分析仪,可即时检测岩石中的元素含量,帮助快速判断其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使找矿工作更加智能化。

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和一代代地质人的接续奋斗,湖北省在鄂西北地区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累计探明氧化铌资源量超过250万吨,占全国储量一半以上。这一成果使湖北成为全国最大的铌资源战略基地,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青年地质工作者李迪:用科技“净水沃土” 守护绿水青山

新一代地质人正将目光投向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在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的实验室里,青年工程师李迪利用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缓释催化填料组合”装置,致力于净化矿山污水。

鄂西地区部分关闭煤矿因地下水位上升,常产生含铁锈水的污染问题。李迪介绍,该装置能有效吸附污水中的金属离子,将铁离子含量从每升100毫克降至0.3毫克,处理率达99.9%以上,目前已应用于恩施州来凤县的关闭煤矿治理中,使污水转化为可用的清洁水源。

除了现场治理,李迪还积极推动技术转化。依托湖北省地质局博士科技创新先锋队及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平台,他与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合作,精准对接技术需求与科研成果,加速专利技术的实际应用。李迪强调,科技创新不应仅停留在论文或实验室内,而应落地于田野矿山之间。近年来,团队已落实中央环保专项资金十余项,2025年落实金额达4700余万元。

守护三峡的“大地哨兵”

长江三峡两岸青山如黛,其地质安全由湖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的工程师们默默守护。他们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实时保障三峡库区安全。

在三峡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的指挥中心,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6000多个监测点的数据。工程师龙晶晶介绍,该系统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和地面传感器等多源数据,实现全时段、全覆盖的智能监测与风险研判。

科技赋能使得团队能够远程掌握现场情况,并与当地群测群防员联动。龙晶晶需将专业研判转化为清晰指令,指导一线人员巡查重点区域。她提到,去年7月秭归县遭遇强降雨时,团队仅用4小时便完成张家红屋场滑坡应急监测设施的布设与上线,为灾区群众筑起“数字生命线”。通过人防与技防的深度融合,团队实现了实时监测、科学预警,为应急指挥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

从星罗棋布的监测点到科技赋能的预警系统,从数据研判到应急抢险,龙晶晶和团队以科技之光守护三峡安宁,诠释着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芯蔚 沈欣 竹山台 余明明 西陵区融媒 汪勤 朱灵 通讯员 许铮)

责任编辑 潘念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