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宜都: 把“迷彩初心”种进田野
在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泉水河村的田野上,有一位带着军人底色的“新农人”,他带领村民整治撂荒地,让闲置的土地重焕生机,成为稻田间的一抹亮丽的“迷彩绿”,他就是高素质农民王明。
从保家卫国到守护粮仓
清晨的泉水河村,稻田里泛着薄雾,露水打湿了他的裤脚,手上沾着泥土——这是王明每天雷打不动的“早课”。 从2012年退伍时的斗志昂扬,到2022年接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重担时的忐忑不安,这位1986年出生的退伍军人,成功完成从保家卫国到守护粮仓的人生转场。
“当时田里长满了草,看着真心疼。”王明至今清晰记得接手时的场景: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大片地块荒芜。但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他白天带着村民开垦荒地、除杂草、整田地、播油菜籽,晚上就抱着农业书籍“充电”。“部队教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啃硬骨头’,土地不会骗人,你对它好,它就给你回报。”
一次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农业专家提及的“油菜花海”让王明眼前一亮:“这太适合我们泉水河村了!”培训结束后,他立刻行动,一边联合村镇干部,依托培训教师邀请宜昌市农技中心、农科院油菜专家进村指导,规划建设最美油菜花海基地;一边推动完善村内基础设施,为花海打造铺路。
如今,在市镇村三级联动、社会各界的“问诊把脉”及专业指导下,曾经的撂荒地已变成“一色菜花十里黄”的美景。油菜花海核心区面积达1473.4亩,带动周边3万余亩土地焕新,九道河、芭芒河两条河流环抱花海。依托“花经济”,泉水河村每年春季举办踏青赏花、农民歌手大赛、广场舞大赛等活动,吸引游客3.5万人次,推动农业观光、乡村旅游与产业发展融合,带动群众务工年均增收近1万元,村集体创收50万元。
用科技筑牢“粮袋子”
“水稻病虫害就像敌人的暗堡,得摸清规律才能精准打击。” 在泉水河村300亩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王明指着田埂上的诱虫灯,向农户讲解他的“病虫害防治战术图”。曾是侦察兵的他,把军事智慧创造性地用在了农业生产中。
2023年夏天,连续暴雨导致水稻钻心虫肆虐,传统用药防治成本高、安全性低。看着焦急的社员,王明连夜开车到宜都市农业农村局请教专家,一本《水稻病虫害生态防治手册》被他翻成了“敌情分析图”:钻心虫幼虫期抗药性弱,卷叶虫喜欢在午后活动,稻飞虱最怕强光……
基于这些观察,他设计出“三段式防控方案”。黄板纸和太阳能诱虫灯筑“第一道防线”;幼虫孵化期,放赤眼蜂替代传统农药“全面出击”是第二道策略;必要时采用无人机精准喷施生物制剂为第三道战术。这套方案让水稻用药次数从每年12次降至3次,当年示范区水稻亩产提高15%,稻米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每斤售价高出市场价1.8元。
面对劳动力短缺的“攻坚战”,王明同样拿出了军人的办法。2024年春耕,500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基地遭遇“用工荒”,传统移栽需200个劳力,而村里青壮年少,劳动力缺口大。
王明想起部队“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把“分解动作训练法”搬到田间,将机插流程拆解,用机械完成播种育苗,比传统方式节省70%劳动力,顺利攻克“用工难题”。
用真情织密“幸福线”
“王主任,我家田里的菜叶子黄了!”清晨六点,王明的手机又一次被这样的“紧急求助”吵醒,电话那头是脱贫户李大爷的声音。不到半个小时,王明就赶到了田间查看情况,而这样的场景,三年来常常会发生。
“基层工作就像种水稻,得一棵苗一棵苗地扶。” 王明常说这句话。2022年进村工作后,他用三个月走访全村127户人家,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难处:彭泽梅家里种田缺人手、陈大嫂的丈夫残疾需要就业岗位、老周家的土地灌溉有问题……如今,这些记录已变成一本厚厚的“民情台账”,每一页都标注着解决进度和跟进计划。
合作社的务工名单上,50个脱贫人口的名字被红笔圈出。村民算过账:在合作社治虫、除草,一年能挣一万多元,加上土地流转费,比外出打零工安稳得多。王明还特意为老年务工者安排轻便活计、配备防暑药品,每年秋收后,也都会陪着村民笑着算清“收益账”。
2024年冬天,村里引进市场主体种植猎宝橘,王明主动帮着宣传推广、联系电商平台。为打消村民顾虑,他挨家挨户算“三本账”,亩产收益账、务工收入账、生态效益账,还协助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如今,泉水河村的猎宝橘已发展到200多亩,通过直播带货销往全国,成了村民口中的“致富果”。
“新时代的农村干部要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这句话被王明写在工作日志的扉页上。在他的推动下,合作社建立了“技术培训 + 岗位实践”模式,已培育10多名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农人”。三年来,泉水河村粮油产量翻番,村集体收入从不足10万元增长到85万元,8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走在乡间田埂上,王明的“迷彩绿”身影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这位“永不退役”的军人,正用脚下的泥土和心中的热爱,续写着属于泉水河村的乡村振兴故事。
通讯员 王血红 赵娇莉 陈诚
一审:向姝
二审:李华
三审:党艳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