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崇阳:归乡带“订单” 山乡开出“致富花”
“只要你肯种,种子、肥料我全免费送,技术手把手教,保底8毛钱一斤回收,亩产低于3000元我补差价!”近日,在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天城镇河田村的黄蜀葵种植基地里,任继良的承诺掷地有声。他带着10余年农业创业经验归乡,以一株黄蜀葵为纽带,构建起“土地流转得租金、劳务用工得薪金、参与种植得订金”的多元增收体系,让村民种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
从教书匠到新农人:十余年深耕育出“致富花”
任继良是土生土长的天城镇肥塘村人,2000年大学毕业后,他在崇阳成为一名老师,几年后应大学好友之邀去了天门,一头扎进了农业。“农产品种出来能销出去,才是农民的定心丸。”他经过多方考察,将可提炼中成药的黄蜀葵引进湖北,并与苏中药业达成长期合作,让这株植物成为稳定的药用原材料。
在天门的10余年间,任继良摸透了黄蜀葵的“脾气”:不挑土壤、忌积水,种植技术与棉花相近,农民一学就会。更关键的是,苏中药业的稳定收购价,让种植户彻底摆脱“看天吃饭、看行情赚钱”的风险。凭借这份实在,村民纷纷跟着任继良种,黄蜀葵也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致富花”,而他也在实践中摸索出“保底收购+溢价分成”的收益保障雏形,为后续联农带农增收打下基础。
从天门到崇阳:贴心服务无缝衔接“花产业”
2022年下半年,天城镇人民政府的一次调研,让任继良与家乡崇阳结下缘分。“镇里人到天门黄蜀葵种植基地一看,说这项目既能带动老百姓增收,又能让荒地‘活’起来,就热情邀我回乡创业。”打动他的不仅是家乡的诚意,更有河田村的潜力——当时天城镇正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一片片荒地被平整改良,恰好满足黄蜀葵规模化种植需求,而河田村也亟须一个产业打破发展瓶颈。
任继良的归乡路走得格外顺畅:2022年到河田村试种,黄蜀葵长势喜人;2023年,厂房用地手续在政府协调下顺利办结,厂房正式投建,正式成立崇阳县鸿森农业专业合作社;2024年,第一条日处理2万斤黄蜀葵的生产线投产,基地旁的道路也借着全域国土整治项目修通。“有困难找政府,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协调解决。”政府的高效服务,让他能安心把更多精力放在产业落地与带农增收上。
从带农到富农:“三金”机制育出“增收果”
“继良来了,我们不仅有活干,还能拿租金、领薪金,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河田村村民丁大姐的这番话,道出了不少村民共同的心声。随着乡贤任继良带着项目返乡落户,该村以合作社为纽带,逐步建立起“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就业得薪金、参与种植得股金”的多元增收机制,有效激活农村资源,带动村民稳步增收。
在“土地流转得租金”方面,合作社集中整合闲置土地,面向无力或不愿自行耕种的村民,以稳定租金形式流转土地资源,使“沉睡资产”变为“活水来财”。
在“参与种植得股金”方面,合作社引导40余户农户开展规模化种植,不仅免费提供种子、肥料,还全程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并建立“保底收购+溢价分成”的利益联结模式,保障农户种植收益。
在“劳务用工得薪金”方面,项目加工环节已吸纳20余名本地村民稳定就业,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务工工资超过20万元,真正实现村民“不出村、有薪金”,获得感更加踏实。
从联农到兴农:一体化链条机制结出“富裕花”
如今,崇阳的黄蜀葵产业虽尚处起步阶段,但任继良的产业布局早已突破单一基地的边界,朝着全域辐射的方向稳步推进。“现在一条生产线要150亩地供料,下一步我们计划与肖岭乡大堰村、白霓镇桥头村和白露村、路口镇白羊村达成合作意向再建生产线。”他已向苏中药业申请了8条生产线,未来每天能处理16万斤黄蜀葵,“就近建加工线,既能降低运输成本,又能带动更多村的村民就业,让更多人靠这株‘花’增收。”
从天门到崇阳,从教书匠到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任继良用10余年坚守证明:楚商归乡,带回的不只是一个产业,更是让家乡变美、让乡亲致富的初心与担当。如今,一株株黄蜀葵在崇阳田野上绽放,不仅映照着村民们的幸福生活,更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全媒体记者:赵浩 见习记者:黄卓 尧康 石盾 王蓓蓓
一审:熊哲
二审:黄益民 陈超
三审:全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