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黄石阳新:高山村的幸福来“敲门”

云上阳新  2025-09-23 15:47:09
分享到:

一餐热饭,是一份关怀,更是一次温暖的叩门。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王英镇高山村,幸福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流动”起来——幸福食堂的饭菜不再固守一方,而是“走”出食堂,驶入乡间小道,“敲”响了每一位高龄老人的家门。

这个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的村庄,早在半年前就创办了固定式幸福食堂。但很快,村干部和党员们察觉到一个事实:很多年纪大、行动难、住得偏的老人,依然被“最后一公里”挡在了幸福门外。

“决不落下任何一位老人!”9月22日,村党支部果断推动“幸福食堂”转型升级。固定等待变为主动上门,静态服务转为动态送达——就这样,“流动幸福食堂”由此全面推行,一场名为“送餐上门”的暖心行动全面启动。车轮代替脚步,温度一路随行,幸福终于跨过“最后一百米”,畅通无阻地流向每一位需要关怀的老人家中。

从“人找饭”到“饭找人”

当天,全村4个村民小组迅速响应,组建义务送餐队,68位老人准时收到上门送达的热乎饭菜。73岁的石桂英老人对此感受最深:“以前是人找饭,现在是饭找人,这热乎饭直接到了嘴边!”这背后是服务理念的彻底转变——从传统的“定点就餐”到“送餐入户”,从“被动接待”到“主动服务”。

依托村里成熟的“周一窗口”民情收集机制和党员联系户制度,党支部对老年人的分布和需求进行了系统摸排,构建起“中央厨房+流动餐车+党员送餐”的三级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了从“等服务”到“送服务”的根本转变,打通了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多元养老生态圈初步形成

高山村的“流动食堂”不仅是送餐,更是一套以党组织为核心、党员为骨干、制度为保障的系统化养老服务体系。党支部统筹制定供餐标准、安全流程和配送规范,通过“党员责任区”制度实现送餐入户、需求摸排等服务的网格化、精准化管理。创新的积分制有效激励了村民参与助老服务,构建起“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建共治格局。

更值得一提的是,村里将老年人活动中心、文体广场、文化长廊等设施与“流动食堂”有机联动,打造出集膳食供应、休憩娱乐、社交互动、文化服务于一体的养老生态圈,真正实现了“餐食送到家、活动有去处、关怀不断线”。

车轮上的民情哨

在高山村,送餐服务还被巧妙地拓展为精准化民情沟通与政策传导。每一位送餐党员都经过统一培训,在送餐的同时还承担着政策宣传员、需求信息员和情绪疏导员的三重职能。

党员尹传富在送餐中发现78岁的独居老人程玉梅家中电灯闪烁不定,再三询问下,老人才透露电路老化已经好几天,晚上只能摸黑起居。尹传富立即将这一情况通过“午送餐、晚反馈”机制上报村“两委”。当天下午,村里的网格员便上门更换线路,及时排除了安全隐患。

借助每日定时上门送餐的机会,党员们能够持续了解老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和迫切需求,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信息来源渠道。在“发现—响应—反馈”闭环管理中,村级组织对群众诉求的响应速度获得了极大提升。

这一创新让送餐车超越了原有的物流功能,成了移动的民情工作站和政策宣传点,实现了从“送餐到送暖,从喂饱到暖心”的服务升级。

小饭碗大民生

随着村里旅游、民宿、果园等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形成了“老年人在家吃上热乎饭、安心养老,年轻人在家门口上班增收、照顾老小”的和谐景象。

高山村“流动幸福食堂”的成功实践,不仅为解决农村养老照护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更在组织动员机制、资源整合路径与服务递送模式等方面,提炼出可迁移、可仿效的治理经验。

从固定到流动,高山村“幸福食堂”的演变不仅是服务模式的创新,更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刻体现,它用最朴实的方式——一餐热饭,回答了“老有所养”的时代之问。正如送餐党员尹传富所说:“流动的不是餐,而是党组织对人民的牵挂;送上的不是饭,是国家基本养老服务的温度。”

一辆辆送餐车每日穿梭于高山村的乡间小路,它流动的不仅是餐食,更如血脉般,让党组织的关怀与民情民意循环畅通。这份流动的温暖,正让“养老”变为“享老”,让幸福真正“流入”进千家万户。

通讯员:何炟

一审:许岚

二审:张贵华

三审:朱兰青

责任编辑 黄静蕾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