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AI了!AI了!湖北人工智能超硬核

唱辽阔  2025-09-22 08:10:09
分享到:

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关键赛道。从年初,“劳动者”“荆楚”等10款人形机器人惊艳亮相湖北“新春第一会”;到本周,全球首个“深度推理+多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4.0”在武汉发布,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成为湖北的坚定选择。

赋能产业 向新而行

2024年,湖北人工智能产业产值达1107亿元,位居中部前列;截至目前,全省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突破1200家,已建成80多个人工智能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34所在汉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或者学院,聚集了21位人工智能相关领域院士。眼下,湖北正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牵引、产业能级为基础、数字底座为支撑、场景应用为导向、人才引育为保障”的人工智能发展体系。今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产值预计突破1500亿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湖北人工智能产业,首先来看看它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迎着秋风,泛舟湖上。在东湖梅园码头,一款名为“泡泡豚”的白色游艇,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武汉市民 况女士:觉得比较好玩、新奇,科技感挺强的。解放了双手,让我们尽情去感受、享受景色。

出港、航行、停靠,所有操作均可自动完成,这款由无疆(武汉)技术有限公司最新研发的智能电动游艇运营系统,即使在复杂水域和气候条件下,也能实现全流程自动驾驶。

无疆(武汉)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总监 张吉伟:这边搭载的是我们高精定位模块,屏幕里集成了很多智能化算法,可以把高精地图进行一个加载,搭配规划的航线。动力能够实时调控,进行精准分配,在整个东湖景区投入了50艘游艇。

从无人驾驶游船到智能网联汽车,再到无人机闪送,近年来,湖北持续加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前沿技术和大众生活紧密连接。

走进工厂车间,人工智能也成为制造业向新、向智的重要引擎。在海尔电冰柜有限公司,2条智能总装产线正满负荷生产,平均每15秒就有一台电冰柜走下产线。今年前8个月,他们的产量同比增长了15%。

武汉海尔电冰柜有限公司总经理 方超:日产能达到7000台,预计年底日产能将突破8000台。

作为海尔最大规模的智能化冷柜生产基地,武汉工厂近年来投资近2亿元,对产线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其中的高性能AI视觉检测技术堪比“火眼金睛”,将产品质量损失降低15%。

武汉海尔电冰柜有限公司总经理 方超:通过融合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将生产要素与业务流程数字化,生产效率同比增长20%,整个产品也实现向更智能、健康、更绿色扩展。

今年,湖北计划新增灯塔工厂、无人工厂、数字孪生工厂超百家,完成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智化改造,让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湖北制造业转型升级。

人形机器人 加速进化

作为湖北着力培育的未来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正茁壮成长。比如人形机器人,从年初惊艳的集体亮相,到不久前摘得世界冠军,走出了一条“进化”之路。

眼前的“光子”机器人,凭着共同完成复杂动作的集体舞蹈,摘得全球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首金。在刚刚结束的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光子”机器人又惊艳亮相,在宜昌花车上弹奏美妙钢琴曲《长江之歌》,和屈原、昭君一起,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这两天,“光子”机器人又在为即将上岗的新工作进行新的学习。

湖北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楼凯齐:我们的采集人员操控数采机器人在叠衣服,机器人要关注到衣服的一个状态,是不是已经捏住了衣服,叠的过程当中可能衣服会皱,把皱的地方给捋平了。

拎起、平铺、折角……每一个动作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硬件采集后,由人工智能大模型完成数据标签和拆分,再进行多维整合,形成10万条以上的有效数据集,成为“光子”机器人的“肌肉记忆”。

湖北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楼凯齐:由数据来驱动这个模型,模型赋能于我们的机器人,能够自主地去完成商超、家居、工业、办公等场景动作。

人形机器人整机快速“进化”,零部件研发也加速迭代。武汉大学和武汉手智创新共同研发的“五指灵巧手”,今年获得了“设计界奥斯卡”红点奖。它的设计采用类似人体肌肉和神经的“腱绳结构”,通过腱绳的伸缩,驱动手指完成按、握、拧、拉等多种精细动作,可实现抓鸡蛋不破、抓纸张不皱。现在,这款灵巧手通过搭配“传感器手套”,做成残疾人辅具,能帮助残疾人完成抓水杯、拿水果等日常动作,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武汉手智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周新钊:嗅觉、触觉、视觉通过增加不同的传感器采的这些数据,会不断地去优化,让灵巧手可以进行自主决策。

技术创新为湖北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原动力,也带动相关产业链加速成型。目前,湖北人形机器人产业已拥有超90家核心企业、近千家关联企业,实现了31个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全覆盖,占据了全国86%的自主移动人形机器人市场。

提升算力 优化算法

发展人工智能,离不开算力与算法两大核心。湖北正加速优化算力布局、突破算法创新,夯实人工智能“数字底座”。

上传资料,一键生成十万字咨询报告,这款AI大模型,效率比人工提高10倍以上。实现这一步,除了模型创新,更得把算力成本降下来。

武汉模态跃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常元和:将推理速度压缩到秒的级别,在算力领域,我们需要解决算力成本过高,并行计算比较困难的问题。

算力,就是计算能力,要靠数据中心、机房这些基础设施支撑。以往企业自建机房或采购算力,成本很高。湖北在全国首创公共服务算力模式,提供灵活、低价的租赁服务。2021年,建成全国首个公共服务性质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专注大模型训练。

湖北科投武汉双算中心运营经理  蔡维康:如果他采购硬件设备花大几百万,租赁我们的算力服务,可能一个月不到几万块钱。

目前湖北已形成武汉高性能算力、宜昌存算一体枢纽、襄阳工业互联网节点三大集群,总算力规模突破15000P,居中部第一,今年有望超过17000P。除了增加算力供给,湖北还为企业提供算力、算法、模型一揽子方案,打通算力应用“最后一公里”。

中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术院长 张云泉:湖北省算力的水平应该是居于全国的第一方阵,鼓励企业进一步深化算力的场景落地和应用,为行业去研究它的相应的智能体,继续保持前列。

瞄准算法突破,湖北坚持原始创新。比如传神语联的“任度”大模型,全球首创“数推分离”算法,训练成本只有DeepSeek的十分之一,这背后是企业从底层算法到上层应用的全面创新。

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 何恩培:算法框架、模型架构、大模型这三层都是我们自己原始创新获得的,要建立基于中国“根原创”路线的AI生态。

湖北还聚焦垂直领域推动算法应用。首款全栈国产推理大模型“紫东太初”4.0近日发布,实现了从被动分析到主动思考,能高效管理数万种医疗器械。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王金桥:场景、算法、应用更好地串联起来,在水利水电、医疗,包括我们的智能制造、智能汽车各个领域,把创新的这些算法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培养人才 夯实根基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人才支撑。目前,湖北已有35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探索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周,中南民族大学机器人学院迎来首批30名新生。在“开学第一课”上,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纷纷亮相,可应用于修复文物、治理荒漠等不同场景。

中南民族大学机器人学院大一新生 赵梓印:我最想研究治理沙漠化绿植机器人,回到家乡去,治理家乡的沙漠。

这是湖北省首家以“机器人”命名的学院,也是国内民族高校首所机器人学院,已与格蓝若,湖北省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企业达成人才培养合作,将陆续开设未来机器人、智能感知工程、智能视觉工程3个本科专业,预计未来三年累计招收本科生200人、研究生30人。

中南民族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 杨春勇:我们目前定位在特种机器人,把我们的学生推向企业。

目前,全省70多所院校开设了机器人相关专业,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差异化教学。华中农业大学研制出作物表型检测机器人,可自动为农田作物进行“体检”;湖北工业大学为机器人开发视觉系统,实现复杂环境中的精准识别;武汉科技大学作为国内较早设立机器人工程专业的高校,今年与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合作创办学院,并将机器人工程纳入首批招生专业,已招收90名学生。

武汉科技大学马德里康普顿斯学院院长 肖巧玲:既要在我们的工业领域、医学领域、新能源领域,还有我们的商业领域结合共同发展。

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校长特派代表 海尔曼:武汉高校在科学与研究领域的实力广受认可,我们相信所有努力终将带来我们期望的成果。

长江评论·本周:智能产业要的是“满天繁星”

本周,武汉光谷成立了国内首个聚合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会上,一位国内头部飞行器企业负责人半开玩笑说,“你们做汽车供应链的,哪天不想做了,随时可以干航空。”他说得其实挺有道理。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这些看似形态各异的产品,实则技术同源、链条相通、应用融合。比如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超70%的供应商来自其汽车产业链;东风马赫动力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发动机进入试飞阶段;小鹏则在去年底已经完成了飞行汽车的首次公开飞行。产业链集群作战带来的成本优势与技术溢出,正从智能汽车快速渗透至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

这两年,湖北的人形机器人的飞速发展也是一个“集群作战”的例证。目前湖北集聚了50多家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覆盖整机、感知系统、“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环节。今年7月,湖北在链博会上搭建了全国唯一的人形机器人专题展台,向全国展示出一条完整、活跃、自主可控的机器人产业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如何在这一重要驱动中体现湖北力量。全国首个聚合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其中的“聚合”二字,正是湖北的回答。当下,湖北正在构建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发展体系——以科技创新为牵引,瞄准前沿突破;以产业能级为基础,厚植集群土壤;以数字底座为支撑,筑牢基础设施;以场景应用为导向,推动技术落地;以人才引育为保障,激活创新源头。这不仅是一个发展框架,更是一套推动智能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领先”的战略路径。

智能产业的竞争,早已不是某一项技术、某一家企业的较量,而是整个生态体系的系统竞争。谁能够率先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形成“繁星满天”的集群效应,谁就能在这场智能革命中掌握话语权。

责任编辑 徐珊珊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