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2025东湖国际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圆满召开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  2025-09-19 21:08:34
分享到:

9月19日,2025东湖国际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圆满召开。大会旨在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规划,以人工智能核心要素为创新牵引,汇聚产学研用各界力量,共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家周成虎,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夏军,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李海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纪委书记许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出席本次论坛。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相关单位负责人、业界专家学者、产学研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大模型演进、具身智能、AI for Science及产业发展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论坛由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武汉紫东太初科技有限公司、中科武智(武汉)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昇思MindSpore开源社区、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首都在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紫东太初4.0

引领多模态推理新时代

论坛上,紫东太初4.0多模态推理大模型在光谷正式发布。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金桥在发布中介绍,紫东太初4.0具备“边看、边识、边思”的认知能力,在高阶语义理解与推理能力上实现重要突破,技术演进层面完成了从“纯文本思考”、“简单操作带图思考”到“细粒度多模态语义思考”的三重跃迁,迈向通用多模态推理新阶段。

“紫东太初”4.0的发布,也标志着武智院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未来,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将继续遵循“立足武汉、辐射中部、服务全国”的发展方针,以紫东太初多模态大模型为研究基础,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人工智能应用成果和技术专利,全面赋能区域产业升级,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示范高地。

为推动紫东太初4.0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实际产业价值,论坛同步宣布“紫东太初云”平台正式发布。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张家俊表示,紫东太初云是国内首个多模态大模型原生协同云,也是首个全栈国产化万卡智算云。涵盖算力服务、大模型训推、应用开发、具身智能四大核心板块,面向企业提供从算力支撑、平台服务到应用落地的全链路能力。上线后,该平台将运用全栈AI能力深入赋能企业核心业务,立足湖北优势产业打造一批标杆案例,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大模型能力转化为产业动能,为我国现代感产业体系智能化转型贡献力量。

高峰引领

AI引领科研范式变革

当下,人工智能已成为激活大数据价值、突破学科研究瓶颈、重塑科研范式的关键力量。活动中,专家们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科研领域的创新应用展开深度研讨,带来理论阐释、成果分享和未来展望。

周成虎院士在《问题图谱研究》主题分享中,系统阐释了AI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并针对当前科学大模型专业技能欠缺、自主能力不足等问题给出解决方案——构建“问题图谱”。他表示,可将知识图谱的思维方式迁移至问题领域,为大模型构建结构化、关联性的关于“问题”的元知识网络,帮助大模型系统性提升学习深度与问题解决能力,推动其成为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超级大脑”。

夏军院士以《流域模拟器及大模型研发与展望》为题,系统介绍了其团队研发“长江模拟器”的关键成果及应用成效。他表示,长江模拟器的核心目标是“了解过去长江、认识现在长江、展望未来长江”,作为以长江为研究对象、以水循环为纽带的专业系统,它实现了流域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的深度耦合,具备监测、模拟、评价、预警、决策支持等多重功能,为长江大保护及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为深入探讨AI赋能科研的核心价值与前沿趋势,本次论坛特别设立“AI for Science”圆桌对话环节。特邀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张家俊担任主持人,与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共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在科研中的代表性成果”“AI4S对研究范式的革新影响”“紫东太初4.0在科研中的潜在应用”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为现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

跨界协同

共建人工智能产业新生态

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与广泛应用,论坛积极构建学术界、产业界、投资界及用户之间的对接平台,助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以《大模型下的算力基础设施新发展》为题进行分享。他指出,中国当前已进入算力经济时代,算力与数据、算法共同构成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资源,其经济拉动效应显著。

武汉市气象台台长、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李武阶带来《大模型赋能气象领域变革》主题分享,揭秘AI在气象领域的应用突破,并系统展望了武汉AI气象发展的未来蓝图。

活动现场,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武汉市气象局达成合作,携手成立武汉“AI+气象”创新工作室,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开放大学党委书记蒋兴鹏以《多模态大模型赋能职业教育新生态》为题,阐述了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如何赋能职业教育,并介绍了大模型在教学、学习、科研、培训等关键环节的创新应用实践。

现场,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合作成立了职业教育多模态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探索“AI+”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

校友会是汇聚人才、链接资源的重要纽带。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校友联合会—光谷”战略合作平台启动仪式同步举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友代表现场签约,携手推动AI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的深度融合。

论坛上,中科曙光总裁助理、智能计算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杜夏威以《开放计算 普惠生态》为题,展示了基于AI计算开放架构的产品——曙光AI超集群系统。该系统具备“超高性能、超高效率、超高可靠、全面开放”四大特点,可为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推理、行业大模型微调、多模态大模型开发、AI4S等场景提供高效算力底座,目前已全面适配紫东太初大模型。

首云解决方案总经理许涛围绕《智链全球同征程 开放异构共发展》主题进行分享,阐述了“首都在线”以智算服务赋能算力的实践路径。“首都在线”致力于成为一家覆盖全球的云计算及智算服务的综合服务商,依托智能高效的云端算力服务,以“云+智+网”一体化的发展路径赋能千行百业。

数维塔(湖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龚磊在主题分享中表示,数维塔与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打造了AI可信数据空间,并围绕其构建出从数据要素化到场景应用闭环的全栈数据智能服务体系,由官方监管机构提供合规评估服务,为数据注入可信基因。

华为计算产品线昇腾生态发展部AI for Science方向负责人张玉橙以《大模型时代下AI4S的发展与设想》为题,剖析了大模型时代下的AI4S技术路线和AI4S工业界布局,并介绍了昇腾与科研机构联合创新打造的一系列标杆应用。

论坛上,丹江口市人民政府、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宣布共同成立场景化算力中心,旨在推动场景化算力在区域的落地应用,为地方AI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现场,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还与四川并济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共同启动“十万卡多模态大模型异构智能训练平台”,为大模型技术加速迭代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现场共有28家企业签约成为“紫东太初”生态合作伙伴。“紫东太初”生态合作体系覆盖算力芯片、具身智能、数据智能、行业应用等领域,为合作伙伴提供全链条支持。

论坛现场还举行了授牌仪式,13家多模态人工智能产业联合体新增理事单位、40家新增会员单位获得授牌。多模态人工智能产业联合体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与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牵头组建,自2021年12月成立以来已汇聚200余家优秀企业与单位机构。

论坛现场还设置创新科技展区,集中展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与应用实践。作为链接技术与应用的新型研发机构,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未来将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协同攻关,持续迭代技术、构建生态、深耕场景,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为武汉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提供坚实支撑,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贡献力量。

记者:刘浪

责任编辑:龚晓艺

责任编辑 龚晓艺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