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无声铭国殇,电流有信载初心——检修日记与“九一八”的精神对话
九月的风,掠过城市楼宇,拂过郊野铁塔,在变电设备上发出低沉的嗡鸣。这是一年中最宜人的检修季节,最适合电力工人开展设备“把脉问诊”。然而,每当这个时节,另一种更深沉的声音总会在一线电力人的心头响起——那是历史深处“九一八”的警世钟鸣。
日常检修,铭记历史;平凡岗位,强国有我
清晨六点半,变电检修分公司开关三班班长已经换好工装,翻看着今天的检修计划······“今天任务重,220千伏镇安寺变电站检修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大家务必严格遵循安规,精益求精。”班前会上,作为退伍老兵的班长特意提高了声调,“别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九一八。干好手里的活,就是最好的纪念。”
青年员工若有所思,他刚入职两年,尚未完全理解检修工作与历史纪念之间有何深刻联系。班长看在眼里,没有多说,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一会儿跟我一组,注意看注意学。”
变电站内,设备林立,银灰色的金属外壳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班长蹲下身,开始对断路器进行检测。他的动作如行云流水,却又精准至极——紧固螺栓的力度分毫不差,接触电阻测试重复三次,清洁绝缘子时连最隐蔽的缝隙都不放过。
“班长,这个套管试验数据已经在合格范围内了,为什么还要再做一次?”青年员工忍不住问。
班长抬起头,目光穿过铁塔架构,望向远方:“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工作叫‘检修’吗?‘检’是检查,‘修’是修复。91年前的那个九月十八日,正是因为我们国家当时不够强大,设备不够先进,才让人有机可乘。今天我们把每个数据做到最优,不仅是为了供电可靠,更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手执工具,心怀家国;电流不息,信念不移
工作间隙,班员们围坐在一起休息,班长拧开茶杯,缓缓讲起一段往事:“我师父的师父亲身经历过那个黑暗的年代,他说当时整个城市一夜断电,黑暗不仅笼罩了城市,更笼罩了人们的心,电力是现代化的血脉,血脉不通,国家就无力抵抗外侮。”
同样身为退伍老兵的技术员罗工接过话茬:“是啊,1940年代,中国发电量还不到美国的百分之一,现在我们国家拥有全球最大的电网,最先进的特高压技术,这是几代电力人奋斗的结果。”
青年员工若有所思的看着手中的红外测温仪,突然感到这件普通的工具有了不同的分量。他想起大学时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见到的照片——黑暗中沦陷的城市,与如今灯火璀璨的现代都市形成鲜明对比,而连接这两种景象的,正是无数电力工人七十多年的接续奋斗。
下午的检修工作中,青年员工格外认真,他主动要求学习设备内部结构,仔细记录每个数据变化。当发现一个隐蔽的接线端子有轻微松动时,他没有轻易放过,而是追根溯源,最终排除了一个潜在隐患。
“成长了。”班长欣慰的点点头,“电力工作就是这样,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一旦出了问题,整个社会都会受影响,91年前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家强大必须建立在基础设施牢固的基础上。”
变电检修,保起光明;警钟长鸣,吾辈自强
夕阳西下,一天的检修工作接近尾声,工作结束后班组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即解散,在班长的提议下,全体人员来到变电站前的空地上,面向东北方向默哀三分钟,九月的风已有凉意,却吹不散这群电力人脸上的庄重。
“知道为什么选择在变电站前默哀吗?”班长问青年员工们,“因为这些钢铁设备,是现代国家的脊梁,91年前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土地,还有自主发展的权利,今天我们能建设世界一流的电网,靠的是无数先辈的奋斗和牺牲。”
青年员工突然理解了所谓“传承”的含义——它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接续,从抗战时期的“灯火管制”到今天的“泛在电力物联网”,从煤油灯到特高压,电力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自强史。
回去的工程车上,年轻人们少了平日的喧闹,多了几分沉思,看着窗外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他们突然明白:每一盏灯背后,都有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每一次检修工作,都是对历史的回应和对未来的承诺。
91年过去了,警报声年复一年响起,提醒人们勿忘国耻,而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群人用特殊的方式回应着历史——他们守护光明,以电流为墨,以电网为卷,书写着新时代的强国答卷。
设备无声,却铭记着一切,电流无形,却传递着信念。当警笛再次响彻云霄时,变电站内的嗡鸣声与之共鸣,奏出一曲跨越时空的和弦——勿忘历史,光明自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