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宝丨战国“鹿”人乐队?探秘荆州博物馆的“战国音乐精灵”
江汉风 2025-09-19 16:10:18
在荆州博物馆的展厅里
一件造型奇特的文物静静伫立
就是战国时期的
卧鹿鼓
一件将艺术与实用完美融合的漆木乐器
更是一曲穿越千年的
楚文化赞歌
这件卧鹿鼓
是一件集“颜值”与“才华”于一身的
楚国“乐器明星”
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
先说说它的“颜值”
全身是圆雕的卧鹿造型
小鹿四肢盘曲在身体两侧
脖子伸得直直的
脑袋和身体用榫卯巧妙拼接
头顶还插着一对鹿角
别提多灵动了
它的“外衣”也很讲究
先刷一层黑漆打底
再用红、黄漆画出小鹿的斑纹
像给小鹿穿上了花衣裳
最有意思的是鹿的臀部
有个方形榫卯孔
插着一个圆形小木鼓
木鼓上的朱红彩绘卷云纹
精致得很
再讲讲它的“才华”
作为乐器的本事
这卧鹿鼓其实是“鹿架鼓”
小木鼓就是它的“发声器”
敲击小木鼓
能发出像现在梆子、木鱼一样
清脆的声音
专门用来打节奏
在当时
它常和悬鼓、扁鼓这些大鼓
配合演奏
是乐队里重要的“节奏担当”
为什么楚人要把鼓做成鹿的样子呢?
原来楚地多湖泊、草木丰
麇鹿、梅花鹿随处可见
楚人觉得鹿性情温和又有灵性
是瑞兽
而且《诗经》里
有“呦呦鹿鸣”的诗句
是贵族宴饮时的助兴曲
楚人把鼓架做成卧鹿
就是想让大家听着鼓音时
仿佛能听到小鹿“呦呦”的叫声
让音乐更有画面感
卧鹿鼓的鼓声已沉寂千年
但楚人追求美
创造美的灵魂
依然在荆州博物馆的展厅里回响
这个周末
不妨走进博物馆
与这只“战国音乐精灵”
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吧!
(编辑:朱佳敏/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责任编辑 李雪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