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绿染汉江畔 生态焕新颜 ——老河口市国土绿化工程绘就宜居画卷

云上老河口  2025-09-19 15:28:32
分享到:

汉江之畔,秋意渐浓。驱车行驶在老河口市的城乡大地上,满目青翠扑面而来:汉江沿岸防护林如绿色长龙蜿蜒伸展,新316国道两侧苗木成林、繁花似锦,城市口袋公园星罗棋布,乡村荒山变身生态乐园……这座位于鄂北岗地的滨江城市,正以日新月异的生态变化,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近年来,老河口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国土绿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全民参与,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截至2024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9.55%,森林蓄积量达到69.36万立方米,基本消灭“四荒”(荒山、荒坡、荒丘、荒滩),一幅“林城相融、林水相依、林路相连”的生态画卷在老河口徐徐展开。

政策引领 描绘绿化蓝图

“国土绿化不是简单的种树栽花,而是关乎生态安全、民生福祉的系统工程。”老河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付建忠介绍,该市坚持规划先行,将国土绿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在“十四五”规划中,老河口市以持续实施“绿满老河口”再提升行动为抓手,不断深化推进“林长制”改革,通过重点实施“绿色城区、绿色廊道、绿色水系、绿色村庄、绿色产业基地、鄂北防护林工程”等“六大”国土绿化工程,筑牢绿色发展底色。

“六大”国土绿化工程涵盖宜林地造林、鄂北生态防护林、汉江沿岸造林、国家储备林、城市绿化、乡村绿化美化等多个领域,近5年来,已累计完成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等营造林面积8.61万亩。其中,投资规模大、生态效益显著的鄂北生态防护林工程已完成1.73万亩高标准营造,汉江沿岸2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初见成效,为老河口市生态文明建设构筑起重要的生态屏障。

在推进过程中,老河口市严格遵循“四个原则”:坚持统筹谋划,全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坚持政策引导,创新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坚持科学造林,优选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同时建立健全财政奖补、多渠道投融资、良种培育、资源管理和造林管护“五项机制”,确保绿化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长效。

创新的融资模式为绿化工程注入活力。在新316国道绿化项目中,该市通过老河口市绿沃投资有限公司以国有涉林资产抵押融资3亿元,建成后的绿化资产又作为公司再融资基础,形成“建设—管护—收益—再投资”的良性循环,破解了“钱从哪里来”的难题。

为了解决汉江沿线水土流失、林木覆盖率低、生态脆弱、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和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依据襄阳地区汉江百里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3年,襄阳市政府向国家林草局申报,并获批复实施襄阳市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老河口市)项目。通过财政资金撬动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出“科学造林+长效管护”的生态修复新模式,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鄂北大地的生动实践。

“目前,该项目总投资3973.52万元,累计完成营造林14163.38亩,为汉江流域生态修复注入强劲动力。”付建忠介绍,该项目覆盖洪山嘴镇、仙人渡镇等8个乡(镇、街道)60个行政村,项目实施坚持“适地适树”原则,科学选用乡土树种,通过人工造林7620.74亩、退化林修复3724.95亩、森林抚育2817.69亩,构建多层次生态防护体系。

“其中,两处示范点成效显著:洪山嘴镇艾家沟村在坡度大、土壤瘠薄的山体边坡栽植树苗4.16万株,成活率达90%,昔日荒山焕发生机;仙人渡镇江心洲通过带状栽植5.99万株防沙林木,成活率达95%,有效遏制沙化趋势。”付建忠说。

重点攻坚 筑牢生态屏障

新316国道仙人渡段,由香樟、桂花、紫薇等苗木构成的绿色长廊绵延7.4公里,道路两侧纵深150米的景观苗圃相映成趣。这片总面积1500亩、栽种苗木12万株的绿化工程,已成为老河口市通道绿化的样板,也是鄂北生态防护林工程成效之一。

鄂北生态防护林工程是老河口市林业重点生态建设项目之一,该项目涉及鄂北水资源配置、引丹大渠主干渠、新316国道、316省道、福银高速汉十段、302省道等“六横”,以及老宜高速“一纵”,规划建设9条防护林带,全长259.5公里,面积3.13万亩。通过大规模种植绿化树木,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观光旅游元素,实现产业化、生态化、景观化相结合,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07亿元,共完成防护林带全长172.6公里,面积1.73万亩。

“我们以‘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为目标,坚持‘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全面压实各级林长责任,不断拓展造林空间、强化森林防火与病虫害监测、完善管护机制,落实造林管护主体,确保‘栽得上、护得住、长得好’,彻底解决‘年年种树年年荒’的问题。”老河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魏宾介绍,全市所有国土绿化项目都建立了除草、抗旱、修剪、病虫害防治的常态化管护机制。

汉江沿岸是老河口市国土绿化的重中之重。该市抓住长江大保护战略机遇,持续推进汉江沿岸生态保护修复,在54.8公里的汉江岸线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与水土保持林,完成水系绿化2万亩,不仅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滨江生态景观带。如今,汉江老河口段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今年6月,老河口市旅游摄影家协会爱鸟小分队在汉江梨花湖沿线开展生态采风时,拍摄到有着“中国最美小鸟”之称的蓝喉蜂虎在此筑巢繁殖,也进一步表明了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绿意空间。西排子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老河口市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先后策划争取到三个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共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和省级湿地保护资金6294万元,坚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通过实施全域水生态环境整治和湿地生态科学修复,关停湿地公园周边养殖场33家,在环湖岸线栽种池杉、水杉和柳树8万余株,建设环湖缓冲带、鸟类栖息地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近2000亩,以匠心重塑碧水蓝天,筑就西排子湖“汉江明珠、多彩湿地”。

全民参与 凝聚强大合力

在老河口市最北端的袁冲乡牧场村严寨山,昔日乱石嶙峋的荒山如今已满目青翠。这座海拔高、“一山跨两省”的山地,在杨春梅、潘勇夫妇的精心打造下,成为远近闻名的严寨牧歌生态公园。

“牧场村的山地资源一点都不比尧山差,为什么不能依托这里的资源发展旅游业呢?”怀着这样的想法,在外经商多年、年收入近千万元的杨春梅夫妇毅然回乡创业。面对没有进山路、物资难运输、缺少平地等难题,他们通过人力、机械开路,修建2000米长水管引水上山,挖高填低整出一块块平地,在乱石丛中搭棚子、建灶台,把荒山当成了家。

经过数年艰辛付出,夫妇俩修筑盘山公路3.5公里、绿色栈道2000多米、仿古式楚长城300多米,栽种香樟、冬青、桂花等树木2万多棵,月季、牡丹等花卉1万多株,草坪200多亩。如今的严寨牧歌生态公园已拥有山间栈道、仿古长城、喊泉等10余处景点,配备完善的旅游设施,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营业收入近千万元。

生态改善带动民生改善。杨春梅夫妇吸纳18名村民参与公园建设和管护,安排20多名村民从事景点管理服务,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指导50多户农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每户年均增收2万多元。公园周围还兴起近20家乡村民宿和农家乐,形成了“先富带后富、创业带就业”的良好局面。

“开发建设生态公园,目的是想让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做一点事情。”杨春梅的话语朴实而真挚。

在老河口市“两回两带”政策引导下,像杨春梅夫妇这样参与国土绿化的社会力量越来越多。老河口市通过健全财政奖补机制,引导企业、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金投入绿化事业,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共治的绿化新格局。

生态惠民 共享发展成果

国土绿化的持续推进,让老河口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调查数据显示,该市森林覆盖率从2023年的8.98%提升至目前的9.55%,森林蓄积量达到69.36万立方米,骨干生态廊道和农田防护林网络体系基本成型。随着生态环境改善,越来越多的鸟类重返汉江沿岸,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优势。老河口市依托良好生态环境,规模化打造2000亩标准化苗木产业基地,完成经济林果提质增效6000亩,新增林业产业基地1.2万亩,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严寨牧歌”系列生态农产品已达24种,从土鸡、鲤鱼到野菊花、蜂蜜,绿色生态成为当地农产品的“金字招牌”。

生态名片的擦亮,让老河口市获得多项荣誉。2019年,老河口市获评“湖北省森林城市”,2022年,老河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3年老河口市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申报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此前该市还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等称号,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站在新的起点上,老河口市正以更高标准推进国土绿化。付建忠告诉记者,按照规划,该市将继续深化林业制度改革,盘活林业“三资”,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生态建设质量,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为此,下一步,该市坚持“三绿(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四库(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功能)联动”,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森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和碳汇能力。”付建忠表示,“同时,我们将更深度融合国土绿化与乡村振兴、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绿色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更大。”

通讯员:姜雁冰 赵二玲 李春江

一审:梁瑞峰

二审:王建明

三审:刘兵

责任编辑 李雪婷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