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光明日报》关注湖北:产业旺 就业兴

光明日报  2025-09-19 08:03:58
分享到:

9月19日,《光明日报》刊文《湖北:产业旺 就业兴》,关注湖北围绕产业抓就业、通过就业促产业的举措。

9月17日,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科学岛总投资200亿元的长飞先进武汉基地生产车间内,国产智能天车线高速运转,晶圆被平稳转运,井然有序。

“武汉高校林立,科教资源丰富。”长飞先进总裁陈重国说,“仅今年上半年,我们就招聘了数百名工程师。待全线达产后,公司将年产36万片碳化硅晶圆,为144万辆新能源汽车提供芯片,跻身全国碳化硅晶圆产能前列,届时还将吸纳更多创新型人才。”

长飞先进是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51020”,即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领航——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大健康、现代化工、农产品加工,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支撑,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跟进,形成“头雁引领、雁阵齐飞”的产业生态。

“就业‘长’在产业上。”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李述永告诉记者,湖北坚持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就业扩容提质,聚焦“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五大现代服务业集群,推动产业发展与就业提升协同共进。今年上半年,共挖掘高质量岗位约115万个,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招聘需求迅猛增长,最高同比增幅超150%,为就业注入强劲动能。

不仅新兴产业就业需求旺盛,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也创造出大量高薪酬、高技能岗位。

“孩子正在上学,需要陪伴,我就从广州回来了。没想到在家门口找到了和之前差不多的工作,月收入还能保持一万多元。”在天门白马服装基地的悦姿服饰,胡凯一边对着电脑改服装版型,一边扭过头笑着说,“顾家挣钱两不误,幸福感直接拉满!”

近三年,像胡凯这样“回流”天门市从事服装行业的人员,累计已超十万人。这一转变,得益于天门纺织服装产业近年来的爆发式成长。

20世纪90年代,天门曾有数十万人南下从事服装业。近年来,面对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天门以“链式思维”投资80亿元打造化纤纺织产业园,投入23.6亿元完善跨境电商基础设施,并出台17条专项政策推动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短短几年,全市服装类市场主体已达7000家,电商销量超过6.2亿件,交易额突破513亿元。

“就连六十多岁的老奶奶,在家门口剪线头每月也能挣几千块钱。”天门市服装电商行业协会会长费文介绍,目前天门从事服装电商的人员达16万,平均每3户家庭就有1人投身这一行业。

小龙虾作为湖北的特色美食,在潜江市“游”出了一条覆盖养殖、加工、物流、餐饮、文旅的完整产业链,形成规模870亿元的综合产业,带动就业22万人。

围绕小龙虾还涌现出诸多新职业:月薪过万的“品虾师”、日薪三百的“拣虾工”、专业取肉的“剥虾工”,以及直播带货主播……“养虾一年赚十万块不稀奇,加工拣虾的季节工都能挣四万元,餐饮从业者从服务员到厨师年薪七八万至十二万元不等。”潜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指导科负责人刘傲介绍。更可喜的是,随着冬季休眠等技术难题被攻克,小龙虾实现全年供应,吃虾不再分季节,生意四季火爆。

跟潜江龙虾一样,随州香菇也蜚声中外。随州市是“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花菇之乡”,“随州香菇”区域品牌价值达205.8亿元,连续3年位居中国食药用菌区域品牌价值总榜第一。

“我自己种了3万棒,有人上门收货,销路完全不愁。”随州市曾都区万福店农场玉皇庙村村民张继成从兜里掏出个本本给记者看,“去年7月,我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班,一分钱没花,还考了香菇种植的职业技能证书。有了这个证书,出去打工也好找活儿!”

如今,随州香菇产业常年从业人员超30万人,种植规模近4亿棒,全产业链产值近500亿元。“随县香菇种植工”获批湖北省第四批十大劳务品牌。

在松滋市——这座正从资源枯竭转型的老工业城市,一把吉他“弹”出了新的就业路。

在位于该市文化创新产业园的湖北省桐馨乐器的车间内,32岁的杨剑敏戴着口罩、身系围裙,在一张切割好的吉他面板上粘贴上一根根立木。两年前她还在广州做吉他,如今来到离家更近的松滋,月收入七千多元,她说:“以前只有过年回家,现在看老人更方便了。”

随着“高端吉他在松滋”的品牌逐渐打响,该市文化创新产业园吸引了不少吉他制造产业链上的知名企业。据园区负责人介绍,文创园全面运营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带动就业近万人。

“稳就业的关键在产业,产业活则就业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邢伟认为,湖北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让就业岗位从产业根系中自然“生长”出来,实现了“产业—就业—人才”的良性循环。围绕产业抓就业、通过就业促产业,不仅解决了劳动者的“饭碗”问题,更提升了就业质量,让群众增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 徐珊珊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