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别山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黄州区“弘扬大别山精神大思政课”宣讲活动综述
9月13日晚,黄州区万达广场人头攒动,一场以“弘扬大别山精神 聚力支点建设”为主题的“亲・听”百姓宣讲活动,以“剧幕串联+方言叙事”的创新形式,让基层故事从“纸上”走到“眼前”,让大别山精神在烟火气中焕发新生。
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鄂豫皖革命老区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在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节点,如何让大别山精神跨越时空、贴近群众,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今年8月以来,黄州区紧扣“弘扬大别山精神 聚力支点建设”主题,以一场场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大思政课”宣讲活动破题,通过创新形式、整合资源、扎根群众,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推动主城崛起、服务支点建设的强大动能,为新时代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生动实践样本。
创新形式:打破传统藩篱,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
“以前在课本里读红色故事,今天我是‘听’着、‘看’着革命的阿姨们活生生站在眼前。她们那么勇敢,我也要好好读书、帮助同学,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万达商圈大思政课活动结束后,小观众余沛萱握着手中的红旗在舞台前拍照留念。
“选择在商圈办活动,就是要打破‘你讲我听’的老套路。”在万达商圈宣讲现场,西湖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办事处副主任程杰介绍,“这次把舞台搬到商圈,用老百姓爱看的情景剧、爱听的家乡话,让理论从‘文件’里走出来,往‘心坎’里钻。”
传统的思政宣讲多在会议室、礼堂,易陷入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困境。黄州区大思政课宣讲从一开始就锚定“破局”目标,以“党课+文艺”融合呈现为核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打出了一套“组合拳”,让思政课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一线穿珠”,构建逻辑清晰的课程架构——
课程设计是宣讲的“灵魂”。区委宣传部牵头组建跨部门骨干团队,通过多轮研讨会、备课会反复打磨,最终形成“以大别山精神宣讲为主线、红色文艺节目为辅助”的“一线穿珠”式课程架构。党课主体部分精准划分为“紧跟党走”“不胜不休”“支点建设”三个章节,将历史与现实勾连,让听众在沉浸式学习中既读懂了“过去为什么能”,更明白了“现在该怎么干”。
“文艺赋能”,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
为了让抽象的精神具象化、理论宣讲生动化,备课团队充分挖掘黄冈红色文化资源,创排了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的红色文艺节目。
经典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红星照我去战斗》唤醒几代人的红色记忆;原创红色情景剧《一把生锈的钥匙》以黄州区真实革命文物为原型,通过“钥匙背后的秘密”串联起军民鱼水情,让观众在剧情起伏中感悟信仰力量;湖北大鼓《高山铺大捷》、群口快板《如果你要说黄州》则将传统曲艺与本土故事结合,用方言俚语讲述英雄传奇,引发强烈共鸣。
“双线联动”,扩大传播覆盖面——
活动采用“线下+线上直播”双线模式传播,让大别山精神从“会场”走向“广场”、从“线下”延伸到“云端”,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格局。据统计,仅8月份,共吸引线上近20万人、线下3000余名干部群众观看。
陶店乡宣传委员罗思梦说:“过去在会议室开展宣讲,群众听得直打哈欠;如今让理论融合文艺开展宣讲,能有效滋润百姓心田,激发精神力量。”
系统推进:整合多方资源,让宣讲有支撑有保障
一场高质量的宣讲活动,离不开顶层设计的统筹协调与资源要素的精准配置。
黄州区坚持“区级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通过遴选宣讲队伍、创排文艺节目、录制本土视频“三管齐下”,为大思政课提供坚实支撑。
选优宣讲“主力军”——
近年来,黄州区连续2年举办亲·听青年理论宣讲比赛,从基层举荐到区级赛选,众多优秀亲·听青年理论宣讲员脱颖而出,还聘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宣讲内容严格把关、精心打磨,对宣讲技巧提出意见、给予指导,提高宣讲的专业性,打造出一支“懂理论、会表达、接地气”的青年宣讲队伍。
“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讲的方式,发掘更多优秀宣讲人才,不断充实大思政课宣讲队伍,提升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水平。”黄州区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
据悉,参加八月份黄州区大思政课宣讲活动的宣讲员均为“95”后,她们以大别山精神宣讲为主线,在宣讲中嵌入理论金句、鲜活故事、经典案例,注重情感投入,烘托现场氛围,让观众笑泪交织,入耳入心。
培育文艺“轻骑兵”——
备课团队整合资源组建了一支涵盖声乐、表演、曲艺等多领域的文艺团队,为宣讲“量身定制”节目单:《八月桂花遍地开》《红星照我去战斗》《我们走在大路上》《歌唱祖国》等经典红歌,唤起群众红色记忆;精心创作的红色情景剧《一把生锈的钥匙》、湖北大鼓《高山铺大捷》、群口快板《如果你要说黄州》等曲艺节目,将红色故事与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让群众在“听得乐”中“记得牢”。
深耕本土“素材库”——
深度挖掘黄州本土红色资源,聚焦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烈士、陶店乡杨家湾34位烈士、堵城镇杨家岭33位烈士的革命事迹,精心策划并录制《再读家书给你听》《从红色丰碑到振兴火炬》《一座无名纪念碑》等红色宣讲视频,将革命先辈的牺牲奉献与今天的幸福生活对比呈现,进一步拉近大思政课与基层群众的距离,让课程更接地气、更具亲和力。这些本土化、故事化的视频,成为乡镇巡回宣讲中的“加分项”。
扎根群众:贴近基层需求,让精神入脑入心入行
“节目不仅好看,而且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就像节目演的,跟着共产党才能过上好日子!”8月27日晚,陶店乡塘角村74岁村民杨连生在看完陶店乡专场宣讲后激动不已,他带着5岁多孙女早早就来到现场等候,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深深吸引着祖孙二人全程认真观看。
在一场场宣讲中,黄州区始终坚持以基层党员群众为主体,通过“送课下乡”“场地优化”“实践转化”等举措,让大思政课真正成为群众身边的“精神课堂”“行动指南”。
“送课下乡”,打通宣讲“最后一公里”——
针对基层群众“听课远、参与难”问题,黄州区深入城市社区、乡镇农村,打造“移动的讲堂、行走的课堂”,因地制宜利用“百姓剧场”“百姓大舞台”“村民健身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等现有场地作为宣讲阵地,将大思政课直接送到群众身边、家门口。
“群众C位”,让听众成为主角——
场地布置上,每场活动都将中间座位、中心区域预留给党员群众。这种“C位”设计不仅是物理位置的调整,更是理念的转变——让群众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
首场社区专场中,一位老党员在听完张体学的故事后,主动上台分享自己年轻时参与水利建设的经历;乡镇巡回宣讲时,多名产业工人结合自身岗位谈“如何发扬‘不胜不休’精神提高生产效率”。现场互动环节,观众提问从“大别山精神对普通人有什么用”到“我们村怎么用红色资源发展旅游”,主讲人一一回应,形成了“宣讲—提问—解答—共鸣”的良性循环。
“知行合一”,精神力转化为行动力——
团队注重引导群众将大别山精神与岗位实际结合:对农业种植户,鼓励他们学习革命先辈“敢闯敢试”的劲头,发展特色农业;对产业工人,号召他们发扬“不胜不休”的韧性,提升技能水平;对社区工作者,倡导他们秉持“紧跟党走”的忠诚,用心服务群众。
“大思政课让人心潮澎湃。大别山精神是宝贵财富,英雄事迹令人敬仰。作为青年干部,我将汲取精神伟力,在黄州主城崛起中勇挑重担,扛起青年担当。”陶店乡青年干部陈文说。
从社区剧场的座无虚席到乡镇广场的热泪盈眶,从线上的百万点击到线下的实践行动,黄州区“弘扬大别山精神大思政课”宣讲活动以创新的形式、系统的谋划、群众的参与,成功让红色精神“活”起来、“火”起来、“实”起来,为推动主城崛起、服务支点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通讯员 汪欢 骆冬
一审 李晓
二审 余红升
三审 骆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