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牌子少了 空间亮了 心更近了 基层减负让服务回归本源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大冶市持续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以“三减三增”(减牌子、减事务、减报表;增服务、增效能、增活力)的实招硬招,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将干部从“埋首报表会议的忙碌循环”推向“扎根群众一线的精准服务”。
全市386个村(社区)摘下 3687块牌子
9月12日,记者走进东风路街道风华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看到,墙面干净整洁,活动空间窗明几净,曾经挂满墙壁的各式标牌不见了踪影。“摘牌减了负,我们有更多时间和辖区居民打成一片!你看,这都是我们开展居民活动的成果。”社区党委书记黄贵芳指着桌上用扭扭棒制作的向日葵手工艺品,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各部门争相挂牌子,一块牌子不仅动辄成本几百上千元,而且背后就是一个担子,牌子一上墙,相应的考核、材料报送等工作任务便接踵而至,十分耗费精力。”黄贵芳表示,如今,多余的牌子被摘下,只保留了服务群众的指引牌,墙面清爽了,社区减负了,群众来办事也更加方便了。
摘掉形式主义的“枷锁”,社区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时间、精力用来服务居民,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丰富居民生活。“摘牌”省下的成本费用则化作了暑期托管班孩子们手中五彩斑斓的手工材料。“孩子们上午做手工,下午写作业,生活丰富了,家长也放心。”黄贵芳说。
今年以来,大冶市按照“清理一批、精简一批、整合一批、保留一批”的方式,持续规范村(社区)标牌设置。截至目前,该市386个村(社区)累计清理3687块牌子,“室内牌”“房门牌”等变相增加牌子数量的情况基本整改完成,营造氛围的宣示性、展示性标牌大幅减少。这不仅极大降低了村级挂牌成本,更让村(社区)办公场所回归了服务群众的本质属性,空间亮堂了,干部的心也敞亮了。
在摘掉多余的机构性牌子的同时,一些功能性牌子也得到了细化。记者走访多个村(社区)发现,大部分村(社区)仍保留有基本的民生服务窗口。在灵乡镇坳头村便民服务中心,妇女儿童之家、农家书屋、老年休闲中心、村民议事厅等功能室一应俱全。坳头村党委委员胡涛说:“摘牌减负后,我们可以把更多精力转向精细化服务,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厘清权责边界,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境
11日,家住风华路社区的张女士来到社区为就读大冶湖学校的女儿开具家庭贫困证明,以申请助学奖励金。社区工作人员为她详细讲解基层减负政策,主动联系大冶湖学校老师说明情况,并配合学校进行入户调查,学校了解该同学实际家庭情况后,将直接为该同学申请助学奖励金。
“以前经常有居民找上门来开证明。”风华路社区党委书记黄贵芳说,“无精神病史证明、亲属关系证明,还有假期学生的社会实践证明……很多证明,社区根本没能力、也没权限去‘证明’。”群众跑冤枉路,社区干部也左右为难。这种权责不清、“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基层治理效能。
为解决这一顽疾,大冶市通过自下而上广泛征集意见,下大力气厘清基层职责边界,大幅精简村(社区)工作事项。2024年,结合基层治理体系框架试点工作,大冶市出台《大冶市村(社区)主责、协助、负面事项(试行)》,其中,主责事项是“必须干、能干好”的事,由27项减少到20项;协助事项是“需要帮着干”的事,由85项减少到44项;负面事项是指“不该干、不能干”的事,由18项简化为8项。
这份清晰的权责“说明书”,彻底划清了村(社区)的“责任田”和“协助区”,将不属于基层的职责剥离出去,让“小马”不再拉“大车”。对于群众而言,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办事流程的精简高效。流程简化了,群众不用再社区、部门“两头跑”甚至“多头跑”开证明,直接去责任所属的部门办理,避免了以前可能存在的多方推诿的情况。
干部腾出手来,用心服务群众
基层减负,绝非简单地“卸担子”,更不是减责任、减担当。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理顺权责、破除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回归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主责主业,实现治理效能的提升和基层活力的迸发。
今年7月1日,在还地桥镇塘桥村村委会附近,焕然一新的“仁爱楼”正式投入使用,标准化村级医疗室、老年活动中心和儿童托管三大功能室全部对外开放。
塘桥村党支部书记陈磊介绍,这正是减负后释放的资源与精力带来的成果。“以前上面应付的事情比较多,各种报表、检查等等,消耗了大量时间。减负后,最贴切的感受是可以一心一意地服务群众、谋划发展。”陈磊表示。
为了方便群众,该村主动采取统一上门认证的方式,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进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年度认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认证工作。
不仅如此,塘桥村还打造村集体甲鱼养殖基地,希望通过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自基层减负以来,大冶市通过厘清职责事项,推动资源下沉,完善服务设施,干部的负担减轻了,群众的获得感更足了。“省下来的精力,和村民一起谋思路、促发展。”陈磊信心满满。
走出表格走进群众,干群关系拉近了
在东风路街道朝阳社区,一场关于工作方式的变革同样深刻。
过去,居民抱怨社区工作者“平时见不着,办事找不到”。如今,社区工作者姜露的工作任务有了新变化:每天至少4小时,要到群众身边去“搞服务”。这是朝阳社区推行的一项硬性要求:社区工作者每天进驻小区开展服务不少于4小时。
朝阳社区共有6个小区,常住人口过万人。多年来,社区工作者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应付繁杂的行政事务和数据报表等工作。今年以来,东风路街道持续推行“一套基础表”改革和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社区干部填报的表格由76张减至37张,部门压到社区的协助事项减半。
在朝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是群众办事大厅,二楼开办起幸福食堂、书画室、舞蹈室等——2000平方米的场馆内,九成面积留给居民办事和活动。
如今,社区工作实现“一减三多”:基层负担减少,服务群众的时间增多、社区活动增多、基层治理的方法更多。据统计,今年以来,该社区共服务居民100余次,参与志愿者人数超过300人,社区开展服务的同时,也带动了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了社区治理的积极参与者。
“三减三增”减掉的是形式主义的“枷锁”、职责不明的“负担”、文山会海的“空耗”;增加的是服务群众的“真心”、治理创新的“动能”、社区邻里的“活力”。基层减负,减出了空间,厘清了权责,腾出了双手,更凝聚了民心。如今,一幅干部轻装上阵、群众亲如一家、治理效能提升的生动图景正在大冶徐徐展开。
云上大冶记者 柏蔷薇
一审:璩 靓
二审:范先浩
三审:姚文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