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陌邻”到“家人”:党建“123工作法”如何重塑襄阳万人社区生态?
基层治理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区就实了。”
循着总书记的指示,在刘备马跃檀溪的传奇之地,一场基层治理突围战正在打响!
2007年,全市首个“村改居”社区在此诞生。此后十余年,万余新居民涌入,29个小区星罗棋布。门对门不相识、12345热线烫手……檀溪湖社区也曾经历阵痛。
“矛盾再多,也是家里事;身份再杂,都是一家人!”带着这样的初心,檀溪湖社区党委探索出党建“123工作法”,用“一核引领、双轮驱动、三维协同”的组织温度融化隔阂坚冰,以服务精度破解治理难题。
▲檀溪湖社区在“九九重阳节”给老年人发放长春金
破题:从“一锅粥”到“一盘棋”
在檀溪湖社区党委书记李健的印象里,社区发展经历了“三重跨越”:1990年,檀溪村独立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溪苑宾馆,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南五省首家农民办的星级宾馆;2004年,檀溪村建成了全市第一家村级工业园区,引进企业11家,年创收500多万元;2007年3月,檀溪村开展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工作,摸清家底,厘清资产,成立了全省首家股份经济合作社,檀溪村改为檀溪湖社区。
“经过多年接续发展,我们社区现有固定资产11.37亿元,年均纯收入超过4000万元。”李健说,檀溪湖社区1.2平方公里的土地,逐渐由村庄变都市,村民变成了居民,1.2万名新老居民先后入住……
▲檀溪湖社区在“三八妇女节”开展拔河比赛
辉煌的背后也隐藏着矛盾。
“29个小区,各有各的问题。”檀溪湖社区居委委员黄家林说,还建小区2个,居民素质有待提升;有专业物业公司的新小区9个,物业矛盾频发;单位自管小区15个,管理难度大;老旧无人管理的小区2个,遗留问题多……
管理好这个万人社区,成为檀溪湖社区党委面临的首要课题。
“从村民到居民,身份转换只需一纸文书;但心与心的融合,需要一座牢不可破的桥。”李健说,檀溪湖社区党委一班人深刻认识到,必须用党建这根红线,才能把不同背景的居民拧成一股绳。
在多方征求意见,多次走访调查后,2022年,“都是一家人”党建品牌落地生根!
9月5日,在檀溪湖社区居民会客厅,“共建大家庭、共担家务事、共筑幸福家”的标语格外醒目。这个曾因各类矛盾一年接到100多起投诉的社区,如今正用党建温度,让“家人文化”渗透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解题:从“两张网”到“全覆盖”
▲檀溪湖社区组织小朋友们参与“创文”
居民小区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小区的建设与管理的好坏和居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檀溪府邸是檀溪湖社区还建小区,居民还保留着原来村民的生活习惯,楼道堆放杂物、楼顶种菜等现象层出不穷,2023年文明城市创建期间,物业多次上门做工作但收效甚微,甚至引发冲突。
针对这一情况,小区党支部和“双报到”党员主动介入,每人包5户,引导居民遵守小区公约,有效解决了环境问题,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在‘都是一家人’党建品牌的大框架下,我们把‘双轮驱动’治理体系作为抓手,让治理效能直达末梢。”李健表示,檀溪湖社区构建了纵向到底的“组织网”与横向到边的“服务网”,这两张网像人的筋骨与血脉,把“家”的温暖输送到社区的神经末梢。
“组织网”形成了“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四级架构:6个网格党支部覆盖所有小区,社区党委委员兼任物业党支部副书记,物业经理兼任社区大党委委员,实现交叉任职;84个楼栋党小组扎根单元,退休教师、退伍军人担任党小组长;248个党员中心户挂牌亮身份,每户联系6个家庭,“有事找党员”成共识。
今年高考期间,檀溪新居小区居民因楼下乒乓球场夜间关灯过晚影响休息提出投诉。物业将关灯时间调整到22点后,引发打球居民不满,双方就作息安排产生冲突。该小区网格党支部连夜组织居民代表、物业、党员召开“家庭会议”,最终定下“22:30关灯”,双方握手言和。
“过去各说各理,现在坐在一张桌子上,就像兄弟姐妹商量家事。”居民宋先生对此赞不绝口。
此外,檀溪湖社区还努力织密线上线下的“服务网”,让居民在“家门口”“楼底下”就能办成物业、水、电、燃气、警务等10余项服务。
线上,服务半径持续延伸——智慧平台24小时响应,大数据精准推送政策,公众号成了“指尖上的服务站”。
线下,15分钟服务圈覆盖生活所需——红色驿站、微型服务点扎根楼底,24小时便民车随时待命。
此外,社会组织赋能——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开设寒暑期托管班,“银龄互助队”与独居老人结对……
金园小区没有物业公司管理,网格员王艳不仅要管收水电费,还要协调疏通小区下水道,安装电动车充电桩等。她的电动车里程表显示,一年跑了2万多公里。如今,这个曾被称为“被遗忘的角落”的小区,业主群里满是对王艳的点赞。
学府花园小区刘女士的儿子患有自闭症,今年4月的一天晚上,她在家做饭时,发现儿子独自出门找不到了,着急的刘女士给社区打电话,社区值班人员立刻通过智慧平台发布信息。小区物业、网格员和志愿者立即行动帮忙一起找,十分钟以后就在小区外面的超市找到了孩子。
增设休闲设施、免费开展就业前岗位培训、开展健康义诊、开展青少年寒暑假兴趣班义务培训……每年,檀溪湖社区还向居民征求“十件实事”,将居民的所求所盼落到实处。
从“组织网”到“服务网”,“双轮驱动”让治理有了“加速度”。高考期间,党员志愿者3小时排查完29个小区的噪音源;端午节,檀溪府邸小区90名党员和志愿者1小时为1234户家庭送上艾草;深夜,便民车15分钟帮助独居老人代购药品送到家……治理温度升腾时,服务触角延伸处!这两张网,兜住了柴米油盐,也网住了民心民意。
三维协同:从“民生账”到“连心桥”
▲檀溪湖社区“居民会客厅”服务办事居民
“太感谢了!这些青菜真是及时雨。”去年11月,檀溪新居小区老人李富洪收到檀溪湖社区结对党员黄家林送来的爱心蔬菜,感激不已。
56岁的李富洪因病导致视障一级残疾,爱人王万凤肢体三级残疾,两个人出门均不方便。网格党支部得知这一情况后,安排党员黄家林与其结成帮扶对子。每隔一段时间,黄家林就帮助李富洪一家购买生活物资,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这是檀溪湖社区“三维协同”服务机制的生动写照——普遍联、重点联、对口联,如同三张细密的网,兜住了千家万户的“急难愁盼”。
“记下‘柴米油盐’,解决‘鸡毛蒜皮’。”李健说,算好了这些“民生账”,才能搭起社区与居民间的“连心桥”。如今,政策宣讲、家电维修、矛盾调解……桩桩小事在“家”里解决,居民们气顺了、心近了。
普遍联,联出邻里情。山水天成小区停车位纠纷中,市公安局党员徐建军亮明身份,用法律知识化解僵局;秀园小区上下楼邻居因噪音起冲突,联户党员黄邹三次上门调解,最终两家不仅握手言和,还组队参加社区合唱队。
“敲开一扇门,温暖一颗心。”李健说,每名党员都是流动服务站!党员串门子不仅送服务,更送来了久违的邻里温情。
对口联,联准专业力。律师党员调解纠纷,教师党员开“四点半课堂”,医生党员办健康讲座。大学生志愿者的寒托班、“银龄互助队”的结对帮扶,让服务精准对接需求。
重点联,联紧供需链。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人家庭等特殊群体,社区组建“一对一”帮扶专班。
▲檀溪湖社区发动爱心企业和居民为辖区白血病患儿开展爱心捐款
2022年春节,杨飞(化名)一家陷入绝境:他患血友病多年,8个月大的儿子确诊白血病,家中积蓄耗尽。
对接帮扶杨飞一家的李健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向社区汇报。檀溪湖社区党委当天商议、次日倡议,党员带头,居民响应,3天筹集善款10万元送到武汉儿童医院。“陌生人的善意,救了娃的命!”杨飞至今动容。
从“陌邻”到“家人”,从“矛盾窝”到“幸福园”……“都是一家人”党建品牌实施以来,檀溪湖社区累计帮扶困难群众330余人次,调解矛盾纠纷120余件,帮助解决其他各种问题800多件,12345热线投诉量较5年前下降 70%。
“让‘都是一家人’的理念根深叶茂。”李健话语铿锵。在襄阳基层治理的版图上,檀溪湖的探索正化为可复制的经验,书写着更多“家”的温暖故事,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檀溪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