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观察丨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一条鱼的升级之路
最新发布的《2025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24年,湖北名特优水产品占比首次超过传统大宗淡水鱼,这一历史性转变背后,是渔业生产方式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
曾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青、草、鲢、鳙、鲤、鲫、鳊”七大类淡水鱼,如今正与鲈鱼、鳜鱼、黄颡鱼等特色品种“平分秋色”。消费市场对优质水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直接推动了湖北渔业的全面转型。
记者 刘飞:这些鲈鱼吃的是高档饲料,住的是水循环的房子,在同等水域面积的情况之下,它们比精养鱼塘的大宗淡水鱼的产量要高出六到七倍。
在黄冈蕲春的养殖基地,一批批循环水养殖桶排列整齐,成为高密度养殖的“新家”。今年,该基地的养殖桶从去年的24个增至60个,成为全省设施渔业的示范点。
湖北保丰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 宋保生:24个桶,实际的面积只有十来亩,赚了24万。
黄冈市农业技术促进中心副主任 陈俊:黄冈市大力实施小龙虾、鳗鱼、鲈鱼、鳜鱼和黄颡鱼五条万吨特种鱼工程,推动传统品种向名特优特色养殖快速转变,目前我市五条鱼养殖规模均超过万吨。
从靠天养鱼到智慧养鱼,湖北已在全省93个县市推广陆基圆池、工厂化循环水等现代化养殖模式,并推出“虾十条”“鳝七条”等专项扶持政策。如今,潜江已建起集育种、养殖、加工、餐饮、文旅于一体的小龙虾全产业链;仙桃将传统网箱养殖搬进工厂。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正深刻改变湖北渔业格局。
仙桃市黄鳝产业协会会长 朱传宝:网箱养殖的达到15万亩,黄鳝产量有望突破11万吨,2025年我们有望超过300亿。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渔业发展处副处长 胡芹芹:2024年我省在淡水养殖面积同比减少9.2%的情况下,渔业产值同比增长了4.9%,渔民纯收入同比增长了5.8%。
从“有鱼吃”到“吃好鱼”,湖北淡水产品产量已连续29年位居全国第一,正力争2030年实现渔业产值超2000亿元,推动“鱼米之乡”迈向现代化渔业强省。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飞 冯超 李理 黄冈台 蕲春台 通讯员 谢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