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走进“江汉明珠”,聆听五千年文明回响 !“视听长江”网络视听创作采风行探访天门

长江云新闻  2025-09-17 18:56:14
分享到:

汉江之滨,文明始处;茶圣故里,再启新章。9月14日,“视听长江”网络视听创作采风团走进天门,用镜头与话筒捕捉这座活力之城的脉动。作为连续四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的城市,天门正以破竹之势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推开这扇“门”,所见不仅是江汉平原的沃野千里,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澎湃动力。

荆楚藏珍,茶墨双韵

从千年文物读懂长江故事

竟陵自古多锦浪,文脉在山脉尽头绵延。天门雄踞大洪山余脉与江汉平原之交,采风团首站踏进气势恢宏的天门市博物馆,一步越千年。

在“文明之光”天门石家河文化展厅,一件件古朴陶器、玉器静静陈列,灯光下泛着历史的光泽。采风团成员驻足凝视,低声交流,仿佛能听到新石器时代先民打磨石器、烧制陶器的声响,无不为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赞叹不已。 网络达人孔婷婷(@锦鲤宝宝)在石家河玉神人面像前久久驻足,她充满敬意地赞叹道:“玉神人面像太美了,很佩服3000多年前的先民就有这种审美,而且能够想象到当时社会文明的程度肯定很高,因为一定是衣食富足,社会文明之后才去挖掘审美的东西。”

走进“竟陵记忆”天门通史陈列厅,历史沿革图、馆藏精品文物、彭家山楚墓发掘复原场景一一呈现。有成员俯身细看一件青铜器上的纹路,忍不住感叹:“这工艺,放到今天都不过时!”

“三乡宝地”天门民俗与侨乡文化展厅里,花鼓戏的锣鼓声仿佛在耳边响起,皮影戏的光影交错,天门糖塑的甜香似乎飘散在空气中。“天下第一蒸”的巨型蒸笼模型前,采风团成员纷纷举起设备,记录下这震撼场景。彩船、蚌壳精、龙灯等民俗艺术形式让人目不暇接、印象深刻。

在“状元之乡”展厅,楚国令尹子文、“茶圣”陆羽、诗人皮日休、竟陵文学代表钟惺与谭元春等历史人物的故事被娓娓道来。采风团成员在科举考场复原场景前驻足,有人甚至坐到“号舍”中体验了一把“赶考”的感觉。当听到解说员讲述从童生到金榜题名的艰辛历程,不少成员面露敬佩之色。

在博物馆这部生动而立体的历史巨著中,悠久灿烂的石家河文化、名扬中外的陆羽茶文化、读书育人的状元文化、敢为人先的侨乡文化、香飘万里的蒸菜文化、异彩纷呈的曲艺文化等交相辉映,塑造了天门的底蕴和风华。

聆听长江之音,叩问文明之源

自远古城邦解码长江曙光

长江中游的沃土之下,沉睡着距今5900年的石家河古城。这座被誉为“中华史前文明高地”的遗址,正是天门深厚的历史根基所在。

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的分布面积最广、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好的新石器时代大型城址聚落。它既是中国五大史前都邑聚落之一,也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中心,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带着敬畏与探寻的心情,采风团走进石家河遗址。微风拂过,遗址上的草丛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穿过遗址公园入口,一片开阔的考古展示区徐徐展开。远望之处,规整的探方之中,黄土层清晰勾勒出远古城池的轮廓。

站在依然耸立的土城墙前,采风团成员闭目聆听,仿佛能听到古石家河人劳作时的号子声,看到都邑中巍峨建筑的盛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玉器与陶器在展柜中静静陈列,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周月月(与会嘉宾@占豪账号编辑)最喜欢的文物是“中华第一凤”玉团凤,他一边欣赏一边说道:“凤的形状飘逸,采用透雕技法,很别致。刚刚听讲解老师说,玉团凤的形象影响了陕西、河南等地,奠定了中华文明凤的形象。说明长江文明在三四千年前就在与各地文明相交流,可见我们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石家河遗址的夯土城垣依然矗立,博物馆中的文物低语文明辉煌。天门,这座蕴藏五千年历史的城市,正以厚重底蕴与创新活力,向世界传递长江故事的新声。

(长江云记者 石寒)

责任编辑 胡傲蕾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