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生态守护:神农架野生动物监测迈入“AI时代”
近日,在官门山管护中心的野外监测点,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信息管理中心的技术人员正俯身向前,手把手指导基层管护员调试红外相机——随着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三大前沿技术的红外相机智能监测系统正式投用,神农架广袤的原始森林将彻底告别“翻山取卡、人工辨图、数月等结果”的传统监测模式,全面迈入高效、精准、智能的新阶段。
工作人员在野外安装、调试具备网络实时传输功能的红外相机
曾几何时,神农架的野生动物监测是一场与“时间和环境”的双重对抗。过去,管护员需背负十余斤重的设备包,拨开齐腰灌丛、踏过湿滑苔藓,在密林中穿梭数小时甚至数天,只为取回一台红外相机的存储卡;偏远监测点一轮数据回收短则半月、长则一月,期间还可能遭遇暴雨、滑坡等突发状况。数据处理更显繁琐:存储卡取回后,团队需逐张放大照片、逐段回看视频,反复分辨物种与个体状态,整套流程往往以“月”为单位。这一长期制约效率的瓶颈,如今被智能系统彻底打破。
“过去是‘被动等待’,相机拍到什么、拍多少,都得等翻山越岭取卡才知道,过程动辄以‘月’计算;现在几分钟内就能完成从发现、识别到分析、展示的全流程。”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彭林鹏的话,精准概括了监测模式的颠覆性变化。截至目前,该系统已接入743台红外相机,其中50台具备网络实时传输功能;后续还将持续升级,最终推动野生动物监测从“人工追踪”全面转向“智能预警”。
工作人员在野外安装、调试具备网络实时传输功能的红外相机
相较于传统红外相机,这套智能系统的核心优势聚焦“数据处理全流程”革新,精准破解了传统监测的三大核心痛点:
从“半月耗力”到“秒级响应”
“过去偏远区域取卡往返要三四天,上千张照片筛查光辨物种就耗一周。”官门山管护中心工作人员胡俊伟说。如今,网络红外相机捕捉到动物后,数据会实时回传云端,AI算法秒级完成初步识别,效率提升超10倍,“野生动物的觅食、移动轨迹,当天就能在后台清晰看到”。
从“经验误判”到“精准标注”
“黄腹角雉和丘鹬易混淆,幼体动物常漏记,人工经验导致数据模糊。”彭林鹏指出传统监测的短板。现在,系统专属AI模型可精准识别87种动物(涵盖林区绝大多数重点保护物种),用红色标注一级保护动物、蓝色标注二级,再经专家补充标注“健康状态、发育阶段”,即便“金丝猴成体与幼体”也能精准区分,数据精细度大幅提升。
从“简单计数”到“深度洞察”
过去的监测报告多是“某区域拍到梅花鹿5次”这类简单计数,经人工整理数月才得出粗略结果。如今系统分析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以梅花鹿为例,可自动勾勒其“夜间活跃高峰”“1800-2500米核心活动区”,还能通过声纹识别判断人类活动干扰。“系统能按天、月、季自动生成图文报告并一键导出。”彭林鹏表示,这些实时“活数据”既为科研提供支撑,也让管理部门能动态调整保护策略,显著提升决策科学性。
智能系统的改变,不仅体现在数据处理端,更直接重塑了基层管护员的工作日常。“以前既盼着换卡,又怕换卡——怕遇上暴雨、滑坡,半年才敢冒险进山一次,相机没电、被树枝碰移位了都不知道;现在打开手机APP,相机剩余电量、已存储照片数量一清二楚,AI识别结果还会自动推送。”胡俊伟的切身感受,道出了管护员的角色转变:从“跑腿的体力劳动者”,转型为“看数据的管理参与者”。
系统专属AI模型自动识别动物种类
同时,这套系统还为林区信息化建设的共建共享提供了新的范式。“项目从启动之初就充分征求林业管理局等单位的需求,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分区管理、账号权限’的原则,真正实现‘一次建设、多方受益’。”彭林鹏介绍,未来其他单位开展野生动物监测,无需再投入资金开发软件,只需采购前端红外相机接入该平台,就能直接共享实时传输、AI识别、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等核心功能,彻底打破长期存在的信息壁垒。
系统专属AI模型自动识别动物种类
从“人工翻山取卡”到“AI智能预警”,从“信息孤岛林立”到“数据共建共享”,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的红外相机智能监测系统,不仅为野生动物保护装上“智慧大脑”,更探索出自然保护地信息化建设的协同路径。这套融合前沿科技与生态保护的“神农架方案”,正为全国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智慧化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来源 神农架新闻 记者 房泽洋 通讯员 杜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