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大开课!六大资深教授跨学科授课 解码时代认知命题
9月16日晚,华中科技大学“社会认识论”全校公共选修课暨“社会认识论导论”第一讲在东九楼D116教室正式开讲。课程吸引了来自电气学院、机械学院、新闻学院等学院的本科生踊跃参与。
第一讲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教育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认识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主任、社会认识论研究国际联盟主席欧阳康教授担任主讲教师。课程围绕“社会认识论导论——历史、现实与未来”展开。正式授课前,欧阳康对选课和旁听的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开设“社会认识论”课程的核心目的、重要意义、教师团队以及十大主题之间的内在逻辑。
在课程导入部分,欧阳康阐述了开设本课程的初心,一是社会认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传播,二是华中科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拓展,三是新时代大学生的视野拓展和境界提升,四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五是探索人类社会的自我认识之谜。同时,欧阳康教授也介绍了本课程的体系结构,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方法论自觉,强化历史意识、时代意识和自我意识。
之后,欧阳康教授分三个章节展开授课。一是发生学回顾:社会认识论的第一阶段研究。欧阳康教授指出,“社会认识论”的提出,是基于时代意识与学术兴趣的交汇。一方面是哲学理论发展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是社会实践的紧迫呼唤。二是历史性演进: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后续发展。欧阳康教授聚焦学术、学科、学院和学人,阐述了“社会认识论”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发展。三是时代性课题:社会认识论的未来展望。欧阳康教授从“助力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对社会认识论的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课程尾声,欧阳康以“认清使命,提升境界”为结语,提出“社会认识论”研究要深刻回应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中国之问和人民之问,应对不确定性挑战。
“人工智能作为智能体参与社会进程,究竟是对社会根基的动摇还是延展?”“在生命的有限性中,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人生的意义?”“如何正确理解社会实践与社会认识辩证关系?”精彩的授课内容引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思考,同学们根据课程内容,踊跃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欧阳康一一做了回答。
课程负责人董慧教授指出,“社会认识论”全校公共选修课在本学期将由六位在哲学、社会认识论、计算机、行政管理等学科领域颇有建树的资深教授共同完成,将聚焦当代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如社会速度、认识分歧、社会时间、机器社会和社会交往等进行专题式教学。课程目的是系统培养学生掌握社会认知的理论工具、发展批判性与系统性思维、提升跨学科研究与国际视野,从而形成对社会现象的科学认知力和价值判断力,彰显学校“理工医文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
课程由教育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认识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和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协同共建,得到华中科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和出版社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并获素质教育基地重点课程立项资助。
(通讯员:周永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