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出这4个“求救信号”,是免疫力崩溃的前兆!别等病了才看
免疫力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
研究表明,保持良好免疫力
可使癌症风险降低30%~50%
如何科学提高免疫力?
你的免疫力正常吗?
出现这4种情况要警惕
免疫力主要指抵御外来微生物、化学物质等侵害的能力,通常分两种:
与生俱来的天然免疫力:是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由外到内包括皮肤、黏膜、组织屏障、分泌物和吞噬细胞等。
后天生成的获得性免疫力:是机体在长期与病原微生物接触过程中,对特定病原微生物产生识别和清除的防御能力,主要是由淋巴细胞及其产物组成。
健康成年人的免疫力,通常能抵御大部分常见病毒,但如果出现这4种情况,可能是免疫力崩溃的前兆:
1.频繁感冒:每年感冒次数超过3次;每次感冒症状持续超7天或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即使服药,症状也难以在常规时间内缓解。
2.排便异常:长期排便干硬、稀软,或带黏液、血丝,甚至排便习惯突然改变。
3.睡眠质量下降:入睡困难(躺1小时以上睡不着);夜间频繁觉醒(≥2次)或早醒后无法再睡;常做噩梦,睡眠浅,晨起仍觉乏力。
4.经常手脚冰凉:在温暖环境中(非寒冷季节或无低温暴露),即使穿够衣物、处于室内,手脚仍冰凉,甚至暖不起来。
这些不起眼的习惯
正在悄悄伤害你的免疫力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可能使我们的免疫力降低。
不良饮食习惯:高盐饮食会削弱抗菌反应;经常吃甜食可影响白细胞的杀菌能力;喝水不足会影响人体排出毒素,间接降低免疫力。
长期熬夜:与有正常睡眠习惯的人相比,每晚只睡4小时的人,抗体会减少50%。睡眠不足,还会导致条件性致病菌感染机会增加。
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会导致人体免疫监视作用减弱,从而使肿瘤发生概率成倍增长。对女性来说,负面情绪可能导致月经不规律,还可能增加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久坐:久坐会影响血液循环,长期下去,会增加患肠炎甚至肠癌的风险。研究发现,久坐的人患肠癌的风险增加约44%。
增强免疫力
牢记“两做两不做”
01
两做:主动增强免疫力
多吃优质蛋白
蛋白质是免疫细胞的“原材料”,摄入优质蛋白直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动物蛋白首选鸡蛋:鸡蛋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且氨基酸比例与人体需求高度匹配(生物利用率达94%)。研究发现,每日摄入1个鸡蛋(约50克),可显著提升血液中免疫球蛋白IgG的水平。
植物蛋白首选大豆:大豆及其制品(如豆腐、豆浆)不仅能补充优质蛋白(含人体必需氨基酸),还能调节肠道菌群,抑制炎症反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日摄入大豆及坚果25~35克,可降低乳腺癌、结直肠癌风险。
多关注肠道健康
肠道是身体最大的免疫器官,70%的免疫细胞都集中在肠道。若肠道功能紊乱(如长期腹泻、便秘、大便稀软),会导致免疫细胞“失职”,增加癌症风险。
若长期出现大便不成形、排便不规律、腹胀腹泻交替等症状,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或黏膜损伤的信号,需及时就医检查。
彩虹饮食法增强免疫力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平均每天要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需要摄入25种以上食物。日常膳食中,深绿色、红色、橘红色、紫红色等深色蔬菜,摄入量应占到一半以上。此外,每天还应摄入200~350克不同颜色的新鲜水果。
02
两不做:降低致癌风险
少吃红肉
红肉(猪肉、羊肉、牛肉)虽能提供蛋白质和铁,但过量摄入会增加癌症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将红肉列为“2A类致癌物”。研究表明,每日摄入50克红肉,结直肠癌风险增加17%;若每周摄入超过500克,健康风险显著上升。此外,烧烤、油炸的红肉会产生强致癌物,其毒性是普通红肉的数倍。
建议:每周红肉摄入量≤500克,优先选择鱼、虾等白肉替代;避免烧烤、油炸烹饪方式,推荐蒸、煮、炖等低温做法;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
戒烟戒酒
香烟中含60多种致癌物,其中苯并芘可直接损伤DNA,导致基因突变;吸烟还会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如降低T细胞增殖能力),使癌细胞更易逃避免疫监视。有研究显示,吸烟者患肺癌、胃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3倍。
酒精(乙醇)代谢产物乙醛是明确的“一类致癌物”,可直接损伤肝细胞DNA;夜间饮酒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夜间肝脏解毒功能减弱),增加胃癌、肝癌风险。研究表明,每日饮酒≥30克,肝癌风险增加40%。
此外,想保持好的免疫力,还需要合理运动。
(来源 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综合《生活圈》、央视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