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兆海:30年的坚守与求索
“工作室就是为项目解难题、为公司育人才,过程中我也受益良多,觉得眼界比以前更开阔了。”在中交一航局召开的“陈兆海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测量人才技能交流会上,陈兆海笑着说道。
从大连湾海底隧道到西成铁路、秦沈高速公路、大连新机场,一个个国家重点项目的工地上,依然活跃着这位测量大师的身影。他是那个常被临危受命、专治各种“测量不服”的“急救专家”。
“最急的一次是解决‘方驳18’测控系统问题的时候,白天还在长春,当天夜里就赶回大连了。”陈兆海回忆说。当时,公司投资建造了夯平一体船,希望通过配置振夯、抛石溜管装置及控制系统,实现船舶具备水下基础抛石、夯实、夯平功能。然而系统测试结果不尽人意,为了加速推进船舶进项目作业,当时身在千里之外的他直接被“拽”回了攻关一线。
“原系统测一次大约要10分钟,出来的数据经多波束系统比对验证,不是很精准。”陈兆海介绍说。为早日解决问题,他在长兴岛船舶分公司的驻地一扎就是三个月。“过程中我们做过很多次调研,联系过上海、无锡、沈阳、北京等系统厂家,也咨询过建设港珠澳大桥的一些专家,他们给我带来了解题的新思路,就是更换传感器。”原来,抛石系统测量数据会受石料自身含泥量、水流速度等多种因素影响,简单来说,石料落水后向上升起的气泡都会干扰测量数据,能不能测量到石料落地的真实位置,传感器至关重要,它就好比在浑浊水流中精准捕捉目标的“眼睛”。在多方研讨及比选后,团队最终选择了上海的厂家。后期经过反复调试,问题得以迎刃而解,测量时间从10分钟压缩至3分钟以内,精度完全满足施工要求。“问题解决那一刻挺有成就感,但更值得高兴的是,我又学了新东西,有了新收获。”陈兆海感慨道。
测量工作不仅有攻坚克难的艰辛,也有意想不到的乐趣。无人机与高原雄鹰的“遭遇战”就成为他30年测量生涯中一段津津乐道的趣事。
西成铁路项目10标段地处青海省尖扎县,正线长约19.6千米。项目周边山体耸立、连绵纵横,雄鹰盘旋于辽阔天际,金色的日光穿透薄云,明晃晃地射得人眼发疼。高耸起伏的群山与铁路的长线特性让传统的人工测量工作变得异常困难。因为有过无人机开展测量的先例,陈兆海果断启用无人机测绘。“那天飞着飞着,图传信号突然就断了。我们找了半天,发现掉落的无人机旁边还有只翅膀受伤的老鹰,我们分析,这是他俩撞上了。”说到这里,陈兆海情不自禁地笑了。
说起无人机测量,还是他从专业书籍里看到的。为了能将无人机测量技术应用到公司项目上,他请教了多个测绘院校的学者、教授,并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国内外设备的优劣:国外产品能多次回波扫描,穿透力强精度准,唯一劣势是造价较高。国产设备性价比高,回波扫描只有三次,虽在密林环境受限,但对线性工程来说绰绰有余。在得到业界人士和公司领导的支持后,他便将书本里学来的知识应用到贵隆、玉湛、长春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以前要三天的人工测量,现在无人机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精度更高。我们必须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改变以前爬山头、钻林子的苦法子,让测量变得省人省时省力起来。”他坚定地说道。
除了解决技术难题,培养人才也是工作室的重要使命。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陈兆海始终铭记着这份干事的初心。在前不久的“青蓝工程”年度表彰大会上,他与徒弟包旭冉获评2024年度“优秀师徒”,这个带了两年半的小徒弟,成为了他心头上骄傲和“最怕”的人。“小包是本科毕业的,按理说他应该做管理岗,但他坚持在一线上干测量。他理论基础扎实,能吃苦,还特别爱学习,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我不怕他出师,就怕他哪天‘跑’了。”对于自己的爱徒,陈兆海满是赏识。尽管早已为爱徒规划好成长路径,他仍怕这倾注心血培养的弟子会与自己“走散”。
徒弟包旭冉看得明白:“表彰优秀师徒那天,毕书记跟我说,你压力不小。我特别能理解领导说这话的深意,毕竟师父的全国劳模要求高嘛。但师父向来低调,我遇到困难,他都是第一时间帮我解决,我觉得他是良师更是益友。”并肩作战多年的技术专家徐文星也由衷感叹:“大师带徒我很佩服。工作上倾囊相授,生活上关怀备至,那么用心给他们做成长规划,这带徒结对还真不是一个仪式那么简单。”
让自己持续成长,助他人不断成才,已是年过半百的他,依然坚守在自己所热爱的测量岗位上。“脚踏实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天的每一项任务,相信平凡的工作也能创造辉煌。”曾经他说的那番话依然掷地有声,也让平凡与不平凡有了新的定义。
来源:中交一航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