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华文化学院举办同心雅集·云上书会专场活动
9月8日,由武汉市中华文化学院与湖北石上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同心雅集·云上书会”在湖北省广电创新业务大楼举行。本次活动以“中华植物染技艺的匠心传承”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共读《大地之华——台湾天然染色事典》的形式,呈现了一场聚焦非遗技艺坚守与创新的深度对话。
此次书会特邀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荣华先生和非遗传承大使林俊亿先生担任分享嘉宾。两位深耕植物染领域的匠心传承人,从不同视角深入解读中华植物染技艺的历史脉络、工艺精髓与当代创新,吸引了线上线下100多名非遗爱好者、设计师和文化学者的参与。
以书为媒,解读匠心技艺传承
在来自中国台湾的林俊亿先生的导读下,活动拉开序幕。林俊亿先生结合《大地之华——台湾天然染色事典》一书,从天然染色的自然材料、传统工艺与现代实践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植物染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他还分享了自己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长达多年的非遗研究经历,生动讲述了中华染色技艺如何在不同地域环境中代代相传、焕发新生。
“染,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林俊亿先生表示,植物染的核心精神是“敬天惜物”,这需要匠人具备极大的耐心和专注,正是这种匠心坚守,让传统技艺得以流传至今。
以技传心,再现千年色彩智慧
黄荣华先生从技艺实践与色彩美学的角度,系统讲解了中国传统植物染的工艺体系与文化内涵。作为中国天然染色领域的权威专家,黄先生曾参与故宫博物院龙袍修复工程,主导制定中国首份植物染色标准色卡。现场,他通过实物展示与案例讲解,展现了植物染在现代设计、高端定制与文化修复中的多元应用。
“一草一木皆可成色,一染一晒都是修行。”黄荣华先生强调,植物染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其价值不仅在于色彩本身,更在于匠人对待每道工序的专注与执着,这种匠心精神值得世代传承,做到“对得起师父、对得起徒弟和学生、对得起自己一辈子的坚持”。
以赛促创,推动非遗赋能未来
本次活动也是“华夏奖·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的推广环节。大赛主办方代表、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湖北省台联副主任童彦婷现场发出征集邀请,希望非遗传承人、设计师与爱好者积极参与,以创新设计活化传统技艺,共同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多元对话,共论非遗当代价值
在分享交流环节,西兰卡普研究者、湖北省博物馆王莉、浮生若梦文化创意公司代表许健健等,分别从织锦艺术与市场实践等角度,探讨了植物染在当代的融合路径与创新可能。
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观众和线上书友踊跃提问,将活动推向高潮。书友们提出的问题既现实又迫切,折射出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中的真实处境。两位老师一一回应,不避难题,台上台下、线上线下的思维碰撞,让整场活动在理性探讨与情感共鸣中交织推进。
从林俊亿先生跨越海峡的非遗之旅,到黄荣华先生扎根沃土的匠心坚守,大家不仅看到了天然染色的自然之美,更感受到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共生共荣的深厚底蕴;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未来,同心雅集·云上书会将继续以融媒体平台为依托,搭建多元、开放、深度的文化交流空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撰稿:沈雅萍 黎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