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湖北9位大学校长深情寄语新生,哪句戳中了你?

长江云新闻  2025-09-16 12:44:15
分享到:

九月以来

湖北各高校陆续开学

对新生而言

开学典礼是入学首个最有仪式感的环节

而校长们的开学典礼致辞

则是学生们迈入大学的“开学第一课”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尤政:

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科学研究不断向极宏观、极微观、极端条件和极综合交叉领域拓展。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善着人类生活,但也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指出:“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这一判断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深思。

“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两者共生共荣、不可分割。”尤政校长强调。他提醒新生们,不仅要掌握突破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更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怀,确保科技创新始终服务于人类共同福祉。

武汉大学校长 张平文:

心怀热爱 点亮未来

在武汉大学2025年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张平文发表了题为“心怀热爱 点亮未来”的讲话。

他指出,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武汉大学也经受过抗战烽火的洗礼,一大批进步师生以不同形式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之中,铸就了令世人惊叹的“乐山辉煌”。这份深刻而坚定的热爱,不仅在抗战时期的武大人身上充分彰显,更在后续的传承中不断拓展深化,融汇于“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积淀成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的价值追求。

他寄语同学们:心怀对祖国的热爱,在强国征程中践行青春使命、彰显青年担当;心怀对时代的热爱,在数智浪潮中找准自我定位、锚定前进方向;心怀对学校的热爱,在珞珈沃土中汲取精神养分、夯实发展根基。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 王发洲:

突破认知边界 创造无限可能

“好奇心是创新的原动力,希望同学们以好奇为炬,点燃创新驱动的星火。”武汉理工大学校长王发洲以《突破认知边界 创造无限可能》为题,为同学们讲授“开学第一课”。

“海船为什么不能进江?江船为什么不能直接出海?”校长王发洲给全体新生讲述了本校交通学院吴卫国教授团队的故事:面对这个难题,团队主导设计了被誉为长江复兴号的“汉海1号”,成功实现江海直达,开启了长江航运的“千箱时代”。以此鼓励同学们始终怀揣一颗永不熄灭的好奇之心,以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信念,不断突破认知边界,探索无垠之境。

站在新起点,王发洲向新生们提出三点寄语。一是永葆好奇之心,始终怀揣一颗永不熄灭的好奇之心,以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信念,不断突破认知边界,探索无垠之境;二是胸怀勇敢之心,始终秉持不惧艰难的锐气,在面对认知边界和困难时,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和敢闯“无人区”的勇气,开创无限可能;三是常怀敬畏之心,重诚信、敢担当,敬畏大学、敬畏知识、敬畏自然、敬畏未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 朱方伟:

正确看待与选择“变”与“不变”

“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学典礼上,校长朱方伟以三个话题开篇,希望同学们认真思考“到哪里去”的问题,试着定义自己、规划未来,为今后的人生奠定初始坐标。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世界格局不断演变,技术的浪潮奔涌向前,知识迭代的速度前所未有,‘变’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不变’是赋予大家内心的坚定和前行的力量。”朱方伟认为,如何看待与选择“变”与“不变”,将指引同学们找到去往哪里的答案。他希望同学们拥有不落俗套的追求、不计回报的热爱、不怕失败的勇气,造就属于自己的精彩;坚守一颗爱国心、社会责任心和长期主义的平常心,打开格局积极拥抱时代的变化。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 严建兵:

与其被动地适应,不如主动地创造

站在充满无限可能的起点,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希望同学们读懂环境之变,主动破局。当同学们背着行囊走进狮山,就像从统一育苗的“温室”,踏入了自主生长的“试验田”。以前是老师推着走、解答已知题,同学们是知识的接收者;而到了这里,则是自己找路走、探索未知题,同学们要成长为问题的提出者、创新的实践者。“大家很快会发现,没人再天天催着刷题,但老师办公室、图书馆、实验室的门、各类社团、竞赛、实践的舞台,永远为主动的人敞开。”

严建兵校长用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威同学的故事举例,他说,李威从小就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像一株含羞草,总是安静地躲在角落,每逢重大考试,总会发挥失常。刚进实验室时,他连“为什么做科研”都答得支支吾吾。可他没等、没靠:课后泡图书馆啃文献,周末扎进试验田采样,遇到难题就追着老师问到底,硬是和“水稻如何耐高温”较了九年劲。最终,他找到水稻耐自然高温的关键基因,成果发表在Cell 杂志。在今年毕业典礼上,他说“大学的进步,得靠自己找任务”——这正是应对变化的最好方式:与其被动适应,不如主动创造。

湖北大学校长 刘建平:

学会选择 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大学是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地方,孕育着青春的无限可能,是同学们人生最重要的起航站。”身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别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化,湖北大学校长刘建平希望同学们珍惜大学时光,心怀梦想、学思结合、克难奋进、笃志笃行,做勇担使命的追梦人、日思日睿的求索者、自强不息的奋斗者、知行合一的践行者,以青春之奋斗点亮无限可能之未来,努力谱写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青春华章。

武汉纺织大学校长 傅欣:

“大志向” “大学问” “大情怀”

“在你们还没来校报到之前, 我就在关注你们、 了解你们,在今年学校录取的新同学中,省内物理类最高分是电子电气学院的周林峻同学;历史类最高分是管理学院的潘怡薇同学;在你们中间,表演专业索开典同学获得过国际超模大赛冠军,网安专业陈奕璇同学曾荣获世界机器人大赛一等奖,机械专业刘书源同学拿到过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金牌,还有很多同学在文化艺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领域崭露头角……”武汉纺织大学开学典礼上,校长傅欣细数了新生们在之前的学习学业、科研创新、文化艺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在未来的大学生活里,他寄语同学们:以“大志向”为人生航标,希望同学们既要树立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这一“大目标”,又要制定一些个人的“小目标”,把志向转化为持续奋斗的动力,在点滴努力中塑造更加优秀的自己;以“大学问”为毕生追求,潜心学习、上下求索,充盈自我。面对时代浪潮,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掉队,才能牢牢掌握人生的主动权;以“大情怀”为青春底色,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始终胸怀家国,让个人的奋斗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要以追求真理、学做真人作为人生信条,以笃行致远的行动力为学校争光添彩。

中南民族大学校长 刘义:

以团结之桨,共赴星辰大海

中南民族大学校长刘义在开学典礼上提到,“青春之问”的实质是新时代青年对理想、学业、创新与格局的四大追问:何以立志?何以立业?何以立新?何以立德?这不仅是个人的成长题,更是中南民大人的时代答卷。

作为“开学第一课”,他还和同学们分享了四点期待。其中他提到,学校自毛泽东同志亲题“团结”校风以来,始终是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示范之地。在这里,同学们将遇到不同地域、不同习俗的同窗。文化背景的差异不是距离,而是彼此拓宽认知的契机。中南民大赓续传承的“团结”二字,是每位同学生命中的领航明灯。

他希望同学们传承学校“团结”的基因,争做共同体的构筑者,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在共居的温馨里传递温暖,在共学的课堂上碰撞思想,在共事的协作中凝聚力量,在共乐的时光里收获情谊。在彼此成就中实现自我超越,在包容互鉴中绽放青春光彩,像一颗颗饱满的石榴籽,紧紧相拥、密不可分。

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 陈刚:

砥砺青年精气神 勇担岐黄新使命

湖北中医药大学开学典礼上,校长陈刚勉励新生与民族同频、与时代同行、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共振,把握人生机遇,担负时代使命,以所学守护人民健康。他向同学们提出几点希望:一是心怀家国,立“大医精诚”之志;二是博极医源,养“浩然正气”之本;三是执中致和,循“精神内守”之道。

他说,古语有云,“上医医国,其次疾人”。何为“上医”?不仅在于“悬壶”治病,更在于“济世”为民;不仅疗愈个体疾苦,更心系家国天下。“大医精诚”四字,凝聚的正是矢志不渝的为民初心,是胸怀家国的崇高信仰,是深深融入中医药人血脉的精神基因。

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要潜心经典,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经典的世界中培养中医思维。要扎根临床,早跟师、多临证、反复悟,在望闻问切中践行理法方药,在真实的病证中锤炼真本领。要勇求新知,秉承包容创新的精神,主动融汇现代科学,让传统中医药焕发新的生机。

(长江云新闻记者 王宇)

责任编辑 刘沛然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