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一点金融》| 请摘掉对保险的“有色眼镜”
9月15日,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启动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并发布金融业“为民办实事”举措范例、年度受欢迎的金融教育作品等。为此,长江云新闻特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保险系教授董志华,就保险消费话题进行分析和梳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保险系教授董志华
点击收听保险专家支招↓↓↓
请摘掉对保险的“有色眼镜”
有很多朋友说,你说保险这么重要,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保险是骗人的呢?首先,我们要承认,在过去这些年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中,出现了少数保险业务员由于素质不高或是利益驱动导致的产品错配和销售误导现象,尽管是少数现象,但由于心理学上“负面偏向效应”,通俗的讲就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加之各类自媒体的为了博取流量的添油加醋,造成公众对保险行业的印象不佳。
但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其实整个社会公众对保险行业的形象也正在慢慢的发生变化。我举个例子,一是大家最近有没有看,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蛮好的人生》,大家要注意是央视一套哦,过去播过医生、律师等职业剧,但把保险搬上央视一套,可以说是头一次,在我看来,这部电视剧即是保险行业地位的有力彰显,也是保险知识普及的生动教材,更是保险营销转型的趋势呈现,那就是从传统以人海战术驱动“人情关系营销”,转向以专业驱动的“咨询服务营销”,保险代理人的数量越来越少,已经从高峰时期的九百多万下降到现在的不到200万,但留下来的越来越精英,他们之所以能留下来,靠的正是他们在风险管理、资产配置、医疗健康等领域的专业素养,这符合未来的趋势,那就是保险代理人,会像医生、会计师、律师一样靠他们的专业知识来赢得客户长期的信任,进而获得可观的收入回报。
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出台了保险代理人分级管理制度,分为一二三四级,这个级别不光是看业绩,专业能力越强、学历越高 、从业年限越长的代理人级别会越高,才有资格销售更为复杂的产品。
所以,以后大家买保险的时候,也可以问问代理人,你是什么级别,就好像去医院看病有医师和主任,去律所有见习律师和主任律师一样,越是级别高的保险代理人会越专业,也越值得信赖。这种评价体系也有利于形成代理人行业的一个良性的生态,那就是专业主义、长期主义。
其实,在国外,或者是在我们国家的香港和台湾,专业的保险代理人是一个受尊重的专业技能型的职业。比如,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每年的报税季,满大街都是税务规划师的广告。我相信,未来的保险代理人也一样,当社会大众习惯为知识付费,为咨询付费,这个职业会越来越受到尊重。
但是即使我们这样讲,可能还是会有些朋友还是不相信,认为保险就是骗人的,甚至还会有些自媒体为了博眼球、博流量会去带节奏,但智者不惑,希望大家至少保持一个中立的心态,更多的去了解保险,再来下结论也不迟。
我可以给大家报告一组数据,2023年和2024年的保费增加9%,2024年保费收入增加11%,大家想想看,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有几个行业还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那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保险代理人越来越能忽悠的吗?不是的,有证据显示,越是高净值人群、越是高学历人群在过去两年配置了更多的保险。
所以,我相信,随着公众保险认知的增强和保险代理人队伍素质的提高,大家一定会慢慢摘掉看待保险行业的有色眼镜。作为一名保险专业的教师,也衷心的希望更多朋友能认识和使用保险,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来加入保险,我坚定的相信,保险行业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长江云新闻记者:付江坤
审核:徐嵬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