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北有沂蒙山,南有大别山:红色旋律在文旅产业博览会激荡共鸣

长江云新闻  2025-09-15 23:32:52
分享到:

动人的旋律穿越时空,文化的血脉流淌不息。9月14日,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圆满落幕,三日迎客22.5万人次。这场盛会不仅是文旅资源的集中展示,《沂蒙山》《洪湖水 浪打浪》等来自全国各地的精品文艺演出,也为市民带来一场场视听盛宴。

沂蒙山高,山东歌剧成“流量担当”

民族歌剧《沂蒙山》堪称本届博览会的“流量担当”。这部斩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梅花奖、白玉兰奖等国家级文艺奖项“全满贯”的经典作品,自 2018 年首演以来,足迹已遍布大半个中国,演出超三百场、惠及线下观众数十万人次、网络直播吸引千万人“云观看”。

“已经在全国演出300余场,深刻体现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涵。”山东歌舞剧院领队冉令珂介绍道。

泪水依旧滚烫,芳华铭刻荣光。该剧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斗等真实历史事件为叙事主线,讲述了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军民忠勇报国、舍生取义的动人故事,深度融合《沂蒙山小调》等山东民间音乐元素,运用民族乐器与多样演唱形式,生动展现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洪湖水浪打浪,湖北经典再现鱼水情深

“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呀。”博览会中央大舞台上,熟悉的旋律让人仿佛置身洪湖岸边。这是第四代“韩英”扮演者马娅琴领衔演绎的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

“一首旋律优美又极具画面感的歌曲,可以说是最能集中体现湖北作为千湖之省秀美的歌曲。”马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一定要把湖北的气质和灵魂唱出来,让人们从我的歌声中领略湖北的魅力。”

由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创排、诞生于1959年的《洪湖赤卫队》,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瑰宝和湖北文化的闪亮名片,60余年来已累计演出超4000场,创造了新中国舞台剧目上演场次的最高纪录。

该歌剧讲述了1930年,湖北沔阳地区的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和队长刘闯的带领下捍卫洪湖家园,与敌人展开艰苦斗争的故事,凸显了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和与广大百姓的鱼水情深。剧中的著名唱段《洪湖水浪打浪》《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等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刻录于国人心中的集体记忆。

南北共鸣,红色血脉一脉相承

北有沂蒙山,南有大别山,沂蒙老区与荆楚大地的红色基因、家国情怀一脉相承。正是这份跨越地域的精神联结,让《沂蒙山》在湖北收获超高人气,每场演出座无虚席。

“看完之后,感觉《沂蒙山小调》的旋律一直还在耳边回荡。整体无论是演员的表现、还是舞美和氛围,都让人非常震撼和感动。”武汉大学学生小唐专程为这场演出而来,演出结束后直呼“还没看够”,“这部剧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革命精神,什么是家国情怀。”

当《沂蒙山》的旋律在武汉响起,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舞台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巡演版图中,湖北是该剧演出频次最高的省份之一,每一次都能深深触动湖北观众的心弦。这种跨越地域的情感共鸣,正是红色文化强大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文化交融,两地一家亲的情感延续

“山东一直和湖北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也有着两地一家亲的深厚情感。”冉令珂领队道出了两地文化交流的深厚基础。

应观众超高的“加场”呼声,《沂蒙山》原班人马还将再度来汉,演出原汁原味的完整剧目。这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正是博览会带来的价值,也是文化惠民的重要体现。

诞生于1959年的《洪湖赤卫队》和创作于2018年的《沂蒙山》,虽然相隔近60年,却都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困难时期所表现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这种精神跨越时空,引发当代观众的深刻共鸣,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盛会虽已落幕,但文化的交响永不散场!当《沂蒙山》的壮美旋律再度响彻湖北,当《洪湖水浪打浪》的悠扬曲调持续激荡荆楚大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精神的接力、一次血脉的共振。

(长江云新闻记者 邹敏)

责任编辑 邹敏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