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年纪,12年的“工龄”,武科大迎来新疆05后“资深”志愿者
“我上大学之后,加入的第一个组织就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18岁的年纪,却已有12年的“志愿工龄”。武汉科技大学2025级新生,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05后女孩王林果这份特殊的履历,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而这一切的起点,要从6岁时父亲在她心中播下的那颗善意种子说起。
王林果的父亲是一位资深公益人,“小时候,父亲总是在忙,我很少能见到他。”父亲的“缺席”在女儿心中刻下了自强自律的烙印。6岁那年,父亲第一次“拉着”她参与志愿活动,这无心插柳之举,却为她开启了一段长达12年的奉献之旅。
“当我第一次把爱心包送到山区孩子手上,看到他们惊喜甚至激动流泪的眼神时,我瞬间明白了父亲的执着。”王林果回忆,那一刻,她的内心被深深触动,“原来,再微小的善意,也能汇聚成改变他人的力量。”这颗种子自此生根发芽。从此,只要没有课业,王林果的身影便会出现在各种公益服务现场。父亲的故事是她最好的榜样,他曾告诉一位向往北京的山区男孩:“只要你好好读书,一切皆有可能。”这句话,也成了王林果每个成长阶段的座右铭。
光亮是可以传递的。初二那年,王林果在走访中认识了家境贫寒却努力自强的维吾尔族男孩小迪。她决定用自己的方式伸出援手,“我们通信,我把零花钱、奖学金攒下来,甚至和父亲一起捡塑料瓶卖钱,定期去看他。”这份跨越5年的陪伴,在每次小迪热情地冲出来迎接她时,都化作了最温暖的回响。
这份持之以恒的品格,不仅体现在志愿服务中,也贯穿了她的整个校园生涯。与12年志愿之路并行的,是她从未间断的12年班长职责。“因为父亲忙,我几乎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王林果笑着调侃。正是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塑造了她独立果敢、勇于尝试的性格。从小学少先队大队长,到中学广播站站长、红色宣讲团团长,再到高中校学生会主席、校团委宣传委员,她的履历表上写满了责任与担当。
然而,王林果的这份积极与热忱却时常遭人误解。“我们家乡每年清明节都有协助交警疏导人群的志愿活动,不少人对我们的举动表示不理解,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王林果回忆道,就连去养老院慰问老人,也被人说成是“作秀”。但流言蜚语并没有击垮她那颗乐于奉献的心,她表示,社会上人员复杂,曲解志愿者精神的行为可以被理解,但她愿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
在王林果看来,“青年有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点滴行动。这份信念,驱动着她不断解锁新技能:播音主持、视频剪辑、舞蹈、摄影……广泛的兴趣不仅淬炼了她出色的组织和沟通能力,更让她坚信:“青年人,就该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如今,带着这份履历和信念,王林果即将开启大学生活。迈入校门前,她已提前收到武汉科技大学广播电视台的喜讯——被评为夏令营“优秀营员”。对于未来,她目标明确:加入校青年志愿服务队或校学生会,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延续自己的热爱与坚持。
(来源 逐浪新闻 记者 杨均 通讯员 周文君 编审 刘波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