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打造长江文化高地 | 支点面对面:与一条大河的文明对话

长江云新闻  2025-09-14 22:32:39
分享到:

长江,是一条穿越万年的河流,它孕育了中华文明的瑰丽篇章,也连接着世界的跳动脉搏。长江文化从远古走来的基因密码是什么?它是如何以开放之姿走向世界的?又将以怎样的智慧与力量,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未来?为了解开这一个个疑问,我们的记者展开了一次寻访。

江水拍打两岸,涛声回荡万年。这条从唐古拉山奔涌而下的巨龙,绵延6300多公里,所到之处,无不孕育并散落着文明的璀璨星火。

记者 向昊:探访的第一站,我来到了天门,这里被誉为长江中游“第一古城”。闻名遐迩的沔阳三蒸就发源于这里。您可别小看了这一碗蒸菜,当地人告诉我说,这里面藏着5000年前的文明密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器物它名叫陶甑,它的底部有很多小孔,这是古人用来蒸食物的工具,就相当于我们现代人的蒸锅。

天门市博物馆讲解员 尹丹露:这个就是我们今天特别介绍的这件陶甄,这个陶甄它其实是主要是用来蒸煮食物用的一个器皿,而且在这个器物的底部,它是有诸多孔洞的,就是方便这个蒸汽自下上达,达到下面可以煮,上面又可以蒸,所以其实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石家河的先民们 ,他们就广泛地使用陶甄,到如今我们天门被誉为“蒸菜之乡”,这绝对是最正宗的千古流传

记者 向昊:过去70年间,天门石家河遗址经过20多次系统性发掘,共出土了35万多件各类文物。从饮食习俗到礼仪制度,从聚落形态到精神信仰,长江文化的连续性令人惊叹。这条从未中断的血脉,为何有着如此强大的韧性?接下来我要来请教一位专家,听听他的解答。刘教授您好!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长江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刘玉堂:小向你好,长江文化的连续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方说我们从长江文化的旧石器时代开始,看它的连续性:我们从350万年前到320万年前的繁昌人,到200万年(前)的巫山人;从170万年前的云南的元谋人,到100万年前的湖北的云县人;从17万年前的湖北的长阳人,到3万多年前的四川的资阳人,乃至到2万年前湖北的汉阳人,长江流域的人类的演化的遗迹,它的链条从未中断。中华文明不同于其它的几个大河流域的文明,其它的几个大河文明都中断了,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其中长江文明就起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它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

记者 向昊:悠悠汉水,巍巍荆门。沿着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我来到了探访的第二站,荆门。看,我开的这台车,是荆门本土产的长城汽车坦克500,它是一台新能源汽车,你可能想不到,几千年前的古人哲学思想和现代新能源车,有着深刻的灵魂共鸣。

记者 向昊:1993年,郭店楚简在荆门出土,其中含有大量道家和儒家典籍,被誉为改写中华思想的“神州第一书”。其中保存完好的《老子》甲、乙、丙本,提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深刻思想。强调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肆意妄为地征服和破坏自然。

荆门市博物馆讲解员 赵一阁:确实,这种思想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绿色理念是不谋而合,可以说这种古老的智慧,它可以跨越时空,启迪着我们当代的科技创新。

记者 向昊:听到这里,我有一个非常大的感受,千百年来,长江文化如同长江之水一般,浩浩汤汤,奔腾不息。长江文化的创新活力源源不绝,那么这种活力来源于哪里?我要再请教一下刘教授。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长江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刘玉堂:长江文化的创新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方说从物质文化成就来讲,稻做文化,就水稻的栽培,这是长江人对人类的一个重大贡献,而长江流域的水稻它的发展一直没有中断;比如说精神文明,老子提到的天道观,他为汉代的宇宙观的建构起了奠基作用,那么像黑格尔等一些大的西方的一些哲学家对老子都是很崇敬。创新是中华文化最活跃的基因,是中华民族最磅礴的动力。

记者 向昊:探访的最后一站,我来到了长江中游最大的集装箱枢纽港——阳逻港。这条黄金水道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睦邻友好”“以和为贵”“和衷共济”,这些世代相传理念,都蕴藏在中华民族关于水的智慧中,那就是“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从景德镇瓷器的由江入海再到中蒙俄万里茶道的交流共享,再到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华民族始终带着“天下大同”的理想信念,从长江走向世界。说到这里,我不禁产生一个疑问,这样一条江,为何有着如此大的包容性?我再来请教一位专家。夏教授您好!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夏增民:小向你好!你看长江文化确实是一体多元,我讲到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你看这个文化之间它是什么?它是各美其美,都把自己的特点留下来,共同构成长江文化。这个文化之间它其实不是一种征服,不是一种对抗的形式,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各美其美的一种形态。那么其实我们从整个全球文明来看,这个也有非常大的一个启发意义,我们中国古代就说一句话,叫“协和万邦”,由我们内部的这么一种包容和和平的交往就转到海外去了。我们国家其实多次提到我们应该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秩序,提“一带一路”,我们大家共赢共生,然后我们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也希望世界各个文明、各个文化都能做到各美其美,大家都是公平的交往,然后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长江文化对世界文明所作的一个贡献和期待。

读懂长江,就读懂了今日之中国——开放包容、创新涌动、昂扬自信、和平发展。一次寻访,一次与长江的对话,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条大河的磅礴力量。它,正推动着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更为壮丽的辉煌篇章!

(长江云新闻记者 向昊)

责任编辑 严泉泉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