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鄂西隐藏副本 解锁一座“会唱歌”的城
“十四五”以来,湖北高速公路建设跑出“加速度”,总里程突破8400公里,一条条公路如灵动的纽带,将藏在深山的文化瑰宝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一曲《龙船调》,唱出了鄂西清江的旖旎风光,也唱响了湖北利川这座小城的世界声名。如今,我们沿沪渝高速驶向鄂西南,不仅为奔赴风景,更为聆听——聆听一座城,如何将生活谱成歌,将山河唱成传说。
才出利川西收费站,《龙船调》的旋律便如清风拂面。不过十五分钟车程,便抵达国家4A级旅游景区龙船水乡。刚到景区,就听见土家幺妹清亮的迎客歌穿透江雾而来,嗓音未落,男声接过,一呼一应,真实再现《龙船调》中“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的经典情境。
“一进来就仿佛踏进了节拍里,”一位游客笑着说,“好像山在唱,水在和,人不由主就想跟着摆动。”
早在清代,利川民间就盛行“玩灯”传统——百姓手提花灯,口唱小调,走街串寨、互贺新年,“利川灯歌”由此发源。1955年,一首由传统灯歌《种瓜调》改编的《龙船调》首度登台。七十载传唱不辍,它从山村走向世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25首优秀民歌。
如今在龙船水乡,你仍能触摸到这门鲜活的艺术:
徒步清江峡谷,忽有“抬石号子”从远处传来,铿锵有力,那是先人开山辟壤的劳动回响;
登船漫游,艄公一嗓推开碧波,歌声荡进云雾深处;
行至水莲洞中,声光电与万年钟乳石交织成一台天然大戏,水幕为幕、歌声作引,让人仿佛跌入时空隧道,与土家先民隔空对歌。
“我今天不得空,明天要做鞋,后天才到哥哥山上来……”记者也穿上土家服饰,现场学唱起《唱起山歌送情郎》,虽是现学现卖,却引得全场欢笑合唱。民歌在这里,是可听、可看、可对、可玩的沉浸体验。
利川人信口能歌,不是天赋,而是传统。
92岁的谭宗派是当地人口中的“民歌活字典”,至今仍为青年演员们上课。“利川民歌,唱的是生命之根”,他说,“其音调承袭古代竹枝词遗风,婉转优美,是我们土家人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
而这些年轻演员,也正努力为古老民歌唱出”新调”。
“以前跳舞是跳动作,现在是跳文化”,90后舞蹈演员向洋说,“我们要用肢体讲出歌里的故事。”
州级非遗传承人牟秉进不仅传唱《太阳大得很》等经典,还自创《双手搭在妹娃肩》等新作。“歌舞原本一体,现在我们重新把它们融合,就是想让文化‘活’在游客的眼里、耳中、心上。”
一条路,激活一座城;一首歌,带富一方人。
如今利川围绕民歌文化,整合景区资源,打造民歌小镇、布局康养产业、开辟低空航线,推动“铁水公空”多式联运。周边村民也纷纷开起民宿、“村咖”,周边五个行政村年均增收超20万元。
“我们要让游客一下高速,就进入另一种生活节奏”,湖北交投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的利川,不仅是‘路过之地’,更是‘停留之乡’。”
你是否也曾听过那首《龙船调》?
是否也曾想象,歌里的“妹娃”走过的是怎样的河,望见的是怎样的坡?
不必再只是听歌想象,
你可以亲自来,
沿着高速一路向西,
驶进鄂西南的翠绿深谷,
踏入一座真正“会唱歌”的城。
在这里,
山会对你唱歌,水会和你对答,
连风中都飘着三百年未断的旋律。
利川,并不遥远。
她一直在等,等你踏歌而来。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芯蔚 编审 向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