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评论·本周 | 长江奔流处 文化涌新潮
周五晚的武汉,人们像过年一般汇聚江滩、登上阳台、刷屏云端,共赴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盛典,湖北,再次以长江之名,用一个半月的篇幅,向世界展开一幅气象万千的长江文明画卷。这是一次对长江文明的当代强调,一场面向全球的文化自信的宣言。
长江奔流处,文化涌新潮。
新潮,新在对传统的再认识。刷出战国漆器的漆匠肯定想不到,如今的年轻人把漆器上的纹路化作了街舞的韵律;做出明代金冠的金匠肯定想不到,金冠上的工艺可以解构成说唱艺术的节奏;屈原肯定想不到,他可以从蓝色的“时空隧道”中穿梭而来,他的《楚辞》竟然是中小学生的必背篇目;曾侯乙肯定想不到,他的编钟会在数字光影中重生,于江天之间回荡——这才是传承的真义:不是仰望,而是再生;不是复刻,而是对话。
新潮,新在与生活的强关联。在长江入鄂第一站巴东,昔日纤夫谋生的艰险号子,已成游客体验的沉浸场景。开幕式盛大的烟花既点亮了华美的舞台,也同样照见了居民楼里的小巷。长达一个半月的丰富多彩的项目,没有一项高高在上,全都搭好了亲民的台阶。长江文化是什么?是可穿可着的汉服,是可吟可唱的楚腔,是地铁专列上的非遗剪纸——文化唯有蒸腾于日常烟火,才能拒绝沦为化石。
新潮,新在与世界的广融合。开幕式上,藏族的长袖舞动、彝族的银饰闪烁、土家族的织锦生辉,马头琴与二胡共鸣,竹笛与唢呐交响。来自世界多国的艺术家,相继唱响大河流域的经典旋律。长江文化,是沿线13省市的流域共鸣,也是中国大河文明与世界对话的桥梁。长江汇百川而浩荡,文明因交流而丰盈。唯有开放协作,传统文化才能突破单向传承的困局,在碰撞中激活基因、在融合中打开新局。
长江最伟大的馈赠,是让我们读懂:文明如江水,唯流动方能不息,当世界多数古文明致力于保存静态遗产,长江文明选择以创造延续自我、以开放面向未来——或许这,正是长江文化艺术季带给世界的震撼。
(长江云新闻记者 常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