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长江”四十年,三代传播者齐聚“视听长江”
“1983年,纪录片《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创造了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它第一次用视听手段完整、全景式地展示长江,那独特的声音,成了一代人共同的长江记忆。” 9月13日,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视听长江” 网络传播周启动式的舞台上,《话说长江》主持人陈铎、《再说长江》总编导李近朱聚首舞台,用跨越时空的对话,展现“视听长江 咏传文脉”的坚守与创新。
以“传心意”之声,启长江视听传播先河
当《话说长江》熟悉的片头音乐响起,聚光灯缓缓聚焦舞台中央,86岁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朗诵艺术家陈铎缓步走上台。他白发苍苍,精神矍铄,仿佛带着观众瞬间穿越回四十年前。
“您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岛外的长江!”“长江就是从这起步,昂首高歌,飘逸豪放地奔向太平洋……” 熟悉的画面与声音,勾起了现场不少观众的回忆,有人轻轻跟着哼唱,有人眼中泛起泪光。
当屏幕定格在长江源头的壮阔画面,陈铎老师开始分享那段难忘的创作经历。“刚才大家看到的是我和虹云同志主持的大型系列片《话说长江》开篇的片段。”他话语亲切自然,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当年电视机刚刚普及到千家万户,人们对于我们的母亲河是又熟悉又陌生。我们怎么来讲好长江故事呢?”
陈铎回忆,当时创作团队人数不多但热情很高,最终确定了“跟朋友聊天”的叙述基调。“观众朋友在家里把电视机一开,我们连招呼都不打,就到了朋友们的家里去了。我们不能当教师爷那样居高临下,而要像和朋友坐在一条长板凳上,搂着肩膀,说这说那。”这种平等、亲切的交流方式,也让节目组收到了成麻袋的观众来信。
他还特别分享了片中“一滴水”画面的深刻寓意:“它是宏伟的长江交响乐当中的第一个音符,是长江万里行的第一个脚印。”这滴水汇聚成流,奔涌入海,纵使历经险阻也毫不畏惧,这种精神也正是团队创作的初心与支撑。
陈铎说,41年前讲述长江,如今技术更先进,长江的新故事不断涌现,“观众是不是还需要听我们讲长江的故事呢?显然是需要的,而且可以说比我们那个时候更加需要。”他寄语“后浪”,利用好新手段把新的长江故事讲得更好。陈铎老师的话语落下,现场掌声久久不息。一部经典,一代人的记忆,一份跨越时空的深情,依然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以“见人”之镜,续长江影像时代新篇
《话说长江》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用镜头对长江进行了全景展示,激发出人们爱国主义热情!改革开放的中国每一天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变”字,让电视人扛起摄像机再次走向了长江。于是,有了21世纪初的一部新的长江影像记录——《再说长江》。
《再说长江》总编导李近朱接过 “长江故事”的接力棒,他一开口就将观众带入20年前的探源之旅:“今天看着长江影像流淌,20 年前踏上各拉丹冬姜根迪如的场景,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他回忆,当时摄制团队在高原上“一口气走一步”,每个人都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但为了 “滴落在亿万人心里的那一滴水”,大家咬牙坚持,最终拍下了 “长江第一滴水”。李近朱深情地说:“那滴水像乳汁一样哺育整个长江,这份责任与荣耀,是我们电视人最珍贵的印记。”
作为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的亲历者,李近朱见证了长江影像传播的变与不变。他说,《话说长江》创造了中国电视领域的三个“文化符号”:首次开启“话说”体纪录片形式,首次在纪录片中启用主持人,还根据片头音乐推出了成为长江 “音乐名片”的《长江之歌》。
更重要的是,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创作观念实现了从“拍景观”到“见物更见人”的转变。“我们不再只聚焦长江的自然风光,而是通过镜头展现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文化的多元互动,让观众看到一个更鲜活、更立体的新长江。” 李近朱感慨,如今进入全媒体时代,视听手段更丰富、产品更多彩,但中国电视人“守正创新” 的初心不能变,“新时代的传播者们,要用正能量、大流量的视听精品,继续讲好长江文化故事!”
以视听之韵,绘长江文脉多彩画卷
活动现场,新时代视听创作者沿长江流域,自西向东接力讲述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七大区域文化的视听作品,展现长江文化 “各竞其秀、灿若星辰” 的生动图谱。
青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牟洁讲述如何以雪豹、藏毯为载体,用短视频记录长江源头的生态之美与羌藏文化肌理。
四川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杨畅娓娓道来三星堆与视听技术结合,让古蜀文明 “活” 起来的生动实践。
贵州电视台主持人胡丹分享了“村超”“村T”如何通过视听语言焕发新生,展现滇黔文化的活力与国际传播力。
湖北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阿喆以曾侯乙编钟为切入点,讲述荆楚文化的浪漫与厚重。
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王尧,讲述湖南依托流量平台,推动湖湘文化走向全球。
江西电视台主持人林淑云通过红色视听作品,讲述赣皖大地的红色文化。
短视频创作者邱石则以园林、昆曲为核心,号召大家用镜头传递江南雅致韵味。
四十余年岁月流转,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再到如今的 “视听长江”,三代传播者用镜头与声音,将长江的故事代代相传。时代在变,技术在变,但视听工作者传播长江文化、赓续长江文明的使命永远不变!
长江云:孙俊、胡傲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