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以长江的名义挥毫续写“人文经济学”
今年的长江文化艺术季,是站在新起点上,以新作为展现新气象的一场文化艺术盛宴。
去年深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深情寄语荆楚大地“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明确要求“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今年全省“新春第一会”,部署重点实施七大战略、整体提升七个能力。其中,大力实施文化创新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文化影响力,赋予支点建设以丰富的人文内涵、文化底蕴、文旅支撑。
今年4月召开的湖北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以全球视野重构湖北文旅发展坐标,以文化之韵加注山川之美,以创新之墨晕染大地之景,更大力度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笔耕不辍书写“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文经济学重大课题,深刻揭示了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关系,对于激活文化资源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具有重大意义。万古奔腾的长江,滋养了锦绣壮美的华夏大地,这条大江孕育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仍在不断生发的大气象、涌现的新活力,为我们持续抒发对母亲河的深情礼赞、保护传承多样竞辉的长江文化筑基蓄能,为我们加强流域同心协作的广度和深度、以长江文化建设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聚力蓄势。
以长江的名义挥毫续写“人文经济学”,需要持续不断的守正创新。长江文化艺术季的打开方式在变,比如更丰富的展陈形式、更鲜活的艺术表达、更广阔的传播维度。从流域省市共展文明瑰宝,到中外艺术家共谱江河乐章;从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到数字技术活化千年文物,今年的长江文化艺术季进一步求新、创新、出新,着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让沉睡的历史资源“活”起来、静态的文化符号“走”出去,让长江文化更加贴近现代生活、焕发新的光彩。
以长江的名义挥毫续写“人文经济学”,需要更加广阔的开放胸襟。长江文明源远流长,其蕴含的生生不息的韧劲、开放包容的胸襟、勇立潮头的气魄,早已熔铸中华文化基因。透过长江文化艺术季这一窗口,更多的人们将看到沿线各地如何以实际行动助推长江文化多元发展,如何强化“共饮一江水”的情感纽带,如何凝聚“共谋一盘棋”的发展共识;世界也将再一次从中深入阅读中国文化的开放姿态与发展逻辑:在互动中感受温度,在协作中建立信任,在交流中寻找共识,共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
以长江的名义挥毫续写“人文经济学”,需要更加深层的人民情怀。以人为本是人文经济的核心,体现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价值导向。今年的长江文化艺术季坚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的宗旨,强化群众主体性和参与性,丰富多彩的活动安排,匠心独运,体现了对人民群众多元需求的精心照应,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的特征鲜明。
大国发展实践表明,文化和经济好比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二者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长江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是长江流域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的大合集。唱响长江文化与支点建设的雄浑交响,把深沉的长江文化力量转化为强劲的高质量发展能量,把多彩的长江文化活力铺展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我们所投身的光荣而伟大的事业将和新的长江故事一起翻开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