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科技特派员田间传技—— 黄冈:让“大地论文”结出富民果

云上黄冈  2025-09-12 19:04:48
分享到:

盛夏时节,尽管大地暑气蒸腾,但我市田间地头依旧活跃着科技特派员忙碌的身影,在乡村振兴路上留下坚实的足迹,挥洒辛勤的汗水。

8月25日,蕲春县刘河镇胡坪村蕲艾种植基地里,科技特派员、蕲春一兆基艾草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龚建华蹲在田垄间,手把手指导村民清除艾草地里的杂草。此时的杂草,不仅长势与二茬艾不相上下,叶片形状也极为相似。“这时候不把杂草除干净,到了收割艾叶的时候,根本就分不清哪是草哪是艾,一旦混在一起,艾的品质就会受影响。”龚建华一边示范除草技巧,一边向村民耐心解释。

▲龚建华(左二)余涛 摄

同日下午,另一位科技特派员孙斌学走进湖北蕲仁堂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与员工们围坐在一起,细致交流产品包装的优化效果。提及孙斌学的帮扶,公司行政总监杨清满是感激:“他不仅帮我们完成好几款蕲艾产品的技术改造和包装升级,还手把手教我们打造了一支专业的电商营销小团队,现在公司销售额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

▲孙斌学(左二)余涛 摄

这些在田间地头不惧酷暑的悉心指导、车间厂房挥汗如雨的精准帮扶,正是我市推进“科技特派员惠农下乡行”的生动写照。

为破解基层农业技术瓶颈,推动科技力量直达一线,我市组织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车间“把脉问诊”,开出“科技良方”,让成果惠及万千农户。

精准“点单派单”,破解急难愁盼

我市探索形成“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的“三位一体”服务新模式,通过建立农业主体“技术需求清单”,实现“企业点单、部门派单、专家接单”,以定制化方案化解农业发展难题。

红安苕产业的升级,离不开科技特派员、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蔡兴奎的技术支撑。针对红安苕无性繁殖导致种苗退化的问题,蔡兴奎团队在红安县瑞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省内首个组培脱毒实验室,为13个红安苕品种建立“身份档案”,年繁育脱毒种苗2亿株,使亩产突破2500公斤,较传统产量翻番;首创“红薯+马铃薯”双薯轮作模式,在李西村打造300亩示范基地,实现“一年双收”,亩产值破万元。2024年,全市红安苕产值突破47.5亿元。同时,团队还指导合作社建设乡村扶贫车间,开发薯干、薯粉等深加工产品,打造“双薯”品牌,延伸红安苕产业链。

湖北卫尔康现代中药有限公司曾受困于中药材检测周期长、成本高且缺乏专业支撑的难题。科技特派员、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副主任罗新鹏了解公司诉求后,主动将检测环节“前移”至基地,深入田间与车间摸清质量管控要点,检测8批次中药材并出具分析报告,指导企业优化种植加工技术、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全程助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申报,为企业打开高端市场奠定基础。

▲罗新鹏(左二)

▲罗新鹏(右二)

▲罗新鹏(左二)

为破解蔬菜产业“春淡”“秋淡”短板,科技特派员、市农业技术促进中心李莎为罗田县大自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量身推广“早辣椒-快菜-延秋番茄”“早黄瓜-夏豇豆-冬芹菜”等高效栽培模式。500亩基地每亩年均收入近2万元,比传统单茬收益提高20%以上,既解决了蔬菜供应断层问题,又助力企业增收。

一个个“量身定制”的方案,让农业“痛点”逐一化解。

服务“线上线下”,惠农“无时差”

科技特派员创新服务模式,通过线上数字化赋能与线下实地指导相结合,打破时空限制,让技术服务随时可达、精准落地;同时在应急时刻快速响应,守护农业生产稳定。

科技特派员、市农业技术促进中心吴鹏深耕乡村4年多,以现场会、田间课堂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15次,培训农民500余人次,培养基层技术骨干16人;搭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平台,为乡土人才打通从“田埂”到“实验室”的成长通道。2024年,他带动8名农民凭技术就业,帮助20户农户增收60万元。同时,他推动建成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农民通过平台可实时获取施肥方案、在线咨询技术难题,实现“数据跑路”代替“农民跑腿”。

科技特派员、市农业科学院张中南利用“i黄冈”APP等载体,组织本院5支专家团队持续开展《空中大讲堂》9场次,围绕油菜、小麦田间管理,中药材高效栽培,水产养殖越冬综合征发生及防控对策等内容,线上培训3000余人次,覆盖全市10个农业主产县区,解决种植养殖、田间管理等问题10余项,助力农户精准掌握肥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及倒春寒预防措施等9项要点,实现科技服务从“线下跑”到“线上教”的转变,让生产技术更快直达田间地头。

关键节点的应急科技服务更显担当。面对高温干旱等恶劣天气,科技特派员、市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常海滨向武穴市锐兴家庭农场推荐市农科院自主选育的节水抗旱稻品种“节优804”,种植规模扩大至1300余亩。经他多次田间指导,稻谷产量突破500公斤/亩,亩均增产超20%;在油菜生长关键阶段,他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稳定油菜种植效益,促使油菜单产提高约15%。

科技特派员们与重点主体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不管什么时候遇到难题,一个电话、一条微信,特派员总有回应,比家人还贴心!”农户们的心声,道出了这份科技服务的温度与效率。

转化创新成果,赋能产业升级

科技特派员是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的桥梁,推动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变“技术红利”为“增收动力”。

科技特派员、黄冈师范学院教授何峰为湖北小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攻克黄精籽育苗难题,将出苗时间从12至18个月缩短至40至60天,发芽率超90%,一年生种苗成本降至0.1元/株,让企业利润翻番;还指导公司开发白芨美白化妆品,开展珍稀濒危抗肿瘤兰科药用植物繁育体系构建工作,涵盖种子萌发与共生真菌互作机制、抗肿瘤成分合成调控等多项技术研究。

科技特派员、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中级农艺师丁丹围绕建设“黄冈市茶叶产业研究平台”,从企业品牌开发、茶标准制定等方面发力,协助企业生产基地自检室升级市级实验室,担任科研团队技术负责人,持续提升实验室综合能力,助力茶叶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丁丹(中)

科技特派员、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戴益刚带领团队为黄梅县星辉蛋鸡养殖合作社解决产蛋率不稳定问题,通过调整饲料配方、优化环境调控减少鸡群应激等方法,使蛋鸡产蛋率保持在90%以上的时间达200多天,蛋鸡利用率接近700天,大幅提升养殖效益。

科技特派员、市农科院陈楠博士针对稻蛙养殖中的病害难题,与武汉轻工大学联合攻关,鉴定歪头病致病菌并开发中草药复方,还探索出“光伏+稻蛙”“蛙菜共生”等新模式。

如今,科技特派员“惠农下乡行”活动已结出累累硕果:优质稻米、特色淡水产品、生猪、蔬菜、道地药材等产业链综合产值均突破200亿元,家禽及蛋制品产业链超100亿元;累计服务1200余家涉农主体,推广283项技术,培训1290名农业人才;组建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19家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110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麻城菊花、蕲春蕲艾、英山云雾茶、红安苕等特色产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让更多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把先进技术、优质资源带到田间地头、企业车间,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多农户和企业,为黄冈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贡献更多力量!”黄冈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姜宽表示。

责任编辑 徐珊珊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