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辅到校服 政策善意需精准落地
近期,广东深圳、江苏泰州、江西抚州等多地教育部门发布通知文件,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文件中提到,“2025年秋学期起,全市所有小学停止征订教辅材料”“严格执行‘一科一辅’要求”“严禁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及家长推荐教辅材料”……多地教辅“收紧”后,“教辅严禁进校园”的说法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据央广网报道,家长们的反应却不尽相同。有的家长表示支持,但也有部分家长表达了担忧:认为考试、升学等压力依然存在,学校不统一购买、推荐和指定,家长就得自己挑选。安徽一名初中学生家长说:“我个人是不太赞成的。特别是初二、初三,即将面临升高中的学业压力,在没有大量练习的情况下,很难提高成绩。”
针对教辅材料泛滥问题要实现标本兼治,一方面,需转变部分学校和家长依赖“刷题”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同时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从根源上减少对教辅材料的过度依赖。此外,教辅资料的选用,应尊重教学一线,切忌由行政部门主导。
无独有偶,开学季苏州、徐州、泰州、无锡、武汉等地“全面禁止订购校服”风波也持续发酵。苏州某区家长委员会主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严格按规定组织投票,2/3以上家长同意采购,合同都签了,突然接到教育局通知‘全面停止’,因为涉及到合同违约,产生的损失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更荒谬的是,部分学校不仅禁止新订校服,还要求已到货的校服“暂不发放”,导致学生开学只能穿便服。某校服企业负责人出示的合同显示,按苏州某区学校要求生产的5000套校服,因“禁订令”滞销,直接损失超120万元。
回溯政策文本,这种“一刀切”同样偏离了初衷。江苏省教育厅202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服管理的通知》核心是“规范采购流程、保障自愿原则”,明确“家长和学生代表占采购工作小组比例不低于80%”“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购买”;苏州市教育局2025年8月的配套政策也仅设定“生均年校服费用不超过800元”的上限,并未否定“自愿征订”。事实上,关于校服征订,各地政策多是在规范而非禁止。比如武汉等地,政策核心在于强调自愿原则,要求学校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愿。教育政策的善意,最终要靠精准执行来落地。从“教辅禁带”到“校服禁订”,公众反感的不是“规范管理”本身,而是“简单化、一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