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长江赠予我们的——写给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

唱辽阔  2025-09-12 09:25:34
分享到:

距今300万年前,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东段北支霞舍日阿巴山东北麓的冰川滴落下第一颗水珠时,不曾想过自己会变成一条名为“长江”的河流。

这条一泻万里、奔腾到海的大江,也不曾想过自己会孕育伟大的文明。而当这条全亚洲最长的河流在一个名叫湖北的省份境内,舒展开长达1061公里的腰身时,也一定没有预料到,这片土地将如何以楚人的浪漫与坚韧,诠释自己作为一条江的灵魂。

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的启幕,当然是文化的盛事,但更是这条大江与一个民族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她赠予我们的,不只是地理意义的水域,更是一部流动的文明启示录。

力量与浪漫的双重变奏

长江赠予我们的,是雷霆万钧的磅礴力量,也是浅吟低唱的浪漫情怀。

长江以奔腾不羁的浩荡洪流,将“筚路蓝缕”的坚韧深深镌刻进楚人的精神血脉。湖北作为长江径流最长的省份,把这种力量美学演绎得淋漓尽致,在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上,这样的演绎更是令人心潮激荡。如果你走进的是开幕式,4000架无人机在江天之间勾勒出长江三峡的险峻轮廓,数字编钟与交响乐合奏的《长江四季》,将让你听见江水冲破夔门时金戈铁马的绝响。但长江的力量从不囿于蛮勇,置身于2025艺术季新增的“璀璨长江”文博系列展中,战国猪形酒具盒的漆器纹理里流淌着《楚辞》的瑰丽想象,明代镶红宝石金冠的镂空工艺中凝固着《越人歌》的缠绵悱恻,会让人不禁感叹,这种刚柔并济的特质,使长江文化区别于恒河纯粹的宗教神秘或多瑙河过度修饰的宫廷优雅,它成就了长江独步世界大河文明的审美范式。

长江三峡西陵峡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水域。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长江的浪漫带着地质运动赋予的野性。当荆楚风情创演秀《激情“神武峡”》开启时,我们看到的正是这种野性美学的当代表达——神农架梆鼓的粗犷、武当太极的圆融、土家歌舞的炽烈,经由街舞与说说的解构重组,恰如江水在宜昌石牌拐出的那道惊世骇俗的直角弯。这种浪漫不需要莱茵河畔古堡玫瑰的精致包装,它在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墨迹里,在曾侯乙编钟的青铜纹饰间,在艺术季“聆听长江”音乐周《长江组歌》的声部交错中,完成着对世界大河文明抒情方式的重新定义。

古老河床上的青春浪花

长江赠予我们的,是布满化石的古老河床,也是激荡着创新能量的青春浪花。

徜徉于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当“简‘读’中国”特展中2.5万枚简牍展现在人们面前时,我们触摸到的是与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比肩的文明密码;但当我们观赏“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优秀剧目时,又清晰地听见了年轻长江的欢笑。这种古老与青春的奇妙共生,在世界大河文明中堪称独一无二——底格里斯河孕育的巴比伦文明已凝固成博物馆展柜的标本,而长江文明却在数字光影中焕发异彩。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家书木牍。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湖北珍视着这份馈赠。艺术季期间,高清修复的《洪湖赤卫队》与15部戏曲电影密集展映,4K技术再现的洪湖浪花与剧场里年轻观众的笑泪交织,恰似江水穿越三峡大坝时传统与现代的壮丽相逢。而M榜荣誉盛典更彰显这种文化自觉——电影大数据遇上三峡风光,“六公主”直播打卡宜昌岸线,长江正以好莱坞无法复制的叙事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逻辑,以此证明其他古文明都在努力保存自己时,长江文明选择了持续创造自己。

黄金水道与心灵航道

长江赠予我们的,是载满集装箱的黄金水道,更是连通华夏心灵的情感航道。

船舶有序通过三峡双线五级船闸(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本质上是在物理河道之外开凿精神运河。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上,汉口江滩搭建的临江水舞台,武汉长江大桥与二桥间绽放的绚丽烟花,映出的一定是现代都市人得以在钢筋森林里重获“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意栖居。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平衡艺术,迥异于亚马逊河被资本劫持的单一开发模式,也超越塞纳河过度文艺的布尔乔亚情调。

湖北深谙此道。

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上,“书香长江”阅读周发放的数百万元购书券,“灵动长江”舞台艺术推出的563场惠民演出,都是对“黄金水道”本质的深刻理解——长江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运输多少吨货,而在于承载多少颗滚烫的心。正如著名作家刘醒龙所言:“长江流经湖北时变得格外深情,因为她知道这里的人会把她的故事唱成民歌,写成诗篇,而不仅仅是计入GDP的航运数据。”

永不干涸的希望之河

站在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的时空坐标回望,长江赠予湖北的何止是长度第一的岸线?她赋予这片土地的是文明对话的底气——印度尼西亚甘美兰音乐中有楚腔楚韵的对话,“大河智库对话”中有汇聚四大洲的学者,而湖北正以长江为媒搭建但丁笔下的“世界之桥”。

2024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资料图)

长江赠予我们的,是巧夺天工的天然奇观,也是江涛滋养的生命脉络,长江更馈赠给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密钥——简牍展里沉睡的法律条文与电影周展映的AI修复技术,在隔空对话中揭示出:真正的文明传承不在于膜拜祖先的骨灰,而是要点燃他们未熄的火种。

长江以其万里奔涌的壮阔身姿,将迥异的地貌串联成线,从唐古拉山的冰川融水起步,裹挟着高原的凛冽、草原的辽阔、河谷的深邃、平原的温润,最终以包容百川的姿态汇入大海,不仅勾勒出中国大地的立体轮廓,更滋养出沿线多样的文明形态,并改变了中国。长江改变中国的方式如此独特:她用洪泛区的苦难教会我们“治国必先治水”的哲理,用川江号子训练我们逆流而上的肌肉记忆,用不拒细流的胸怀赋予我们兼容并包的人格品质,更用洞庭湖的吐纳调蓄隐喻中华文明的张弛智慧。

而今,中国改变长江的工程同样伟大:从“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到艺术季呈现的“文化长江”,人类正在还给她本应有的尊严与荣光。

当《长江之歌》再次奏响时,全世界将看见:这条从雪山走来的江流,正在荆楚智慧的光照下,成长为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图腾。她不再只是地理教科书上的世界第三大河,而是人类文明星空中永不干涸的银河——恰似屈原在《天问》中用“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的探寻,长江给出了连接地球与宇宙诗意通道的回答。这份最珍贵的赠礼,正被湖北,被中国,被所有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恭敬地接在掌心,种向未来。

责任编辑 杨雨薇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