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保康:种上中药材 樟木沟村“跃”起来
地处秦巴山区深处的襄阳市保康县寺坪镇樟木沟村,曾是典型的“空壳村”“贫困村”——土地贫瘠、交通闭塞、集体经济为零,村集体无产业、无资源、无门路。如今,这个海拔800米的高山村落却焕发新生机,村集体资产突破1300万元,年产值超500万元的中药材产业链条在山间延伸。

立秋过后,天气逐渐回凉,斑驳的阳光洒落在林间。在保康县寺坪镇樟木沟村四组的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76岁的村民褚宗明正和乡亲们一起在除草。他告诉记者,这片2.5亩的林下坡地种植的是中药材淫羊藿,马上就可以收割了。站在一旁的襄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樟木沟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朱伟一边介绍淫羊藿的功效,一边示范淫羊藿采收的方式。他说:“淫羊藿对风湿有疗效,市场前景很好。你看,这一片淫羊藿都已经达到了采收标准了,我们收获的时候只需要把上面的这部分叶片剪下来,到了第二年,它又会重新发出新叶子来。”

林间树荫下的中药材蓬勃生长,基地里村民们忙得热火朝天。自2019年以来,樟木沟村这个曾经的“空壳村”“贫困村”已经蝶变为远近闻名的“产业致富村”。樟木沟村党支部书记褚宗新告诉记者,樟木沟村地处大山深处,90%的土地是山坡地。2019年之前,产业为零的樟木沟村虽然靠着国家的好政策实现了全村脱贫,但村两委一班人深知,没有产业,村子就没有出路。经过一番商讨后,村两委最终决定成立市场主体来发展中药材产业,但当时响应的群众却没有几个。


原来,樟木沟村早年也曾种植中药材,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最终以失败告终。面对群众的质疑,村党支部书记褚宗新决定亲自动手,带头种植中药材。褚宗新回忆说,产业刚起步时,村两委干部一起到宜昌、十堰以及保康县马桥镇等地考察、学习,最终选择在马桥镇学习中药材种植技术,学成回来后开始建棚、育苗、种植苍术、白芨、淫羊藿等品种,这11个小棚也成为了点燃樟木沟村中药材产业的“星星之火”。

产业发展起步时,村里一没技术,二没资金。面临这样的困境,如何解决?
“褚宗新总是带头在基地里忙活,夏天,大棚温度高了,他就到大棚通风、送水、降温;冬天的时候,他又怕苗子冻到了,又赶着去大棚增温。”襄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樟木沟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朱伟说,“在资金使用上,村里也是精打细算,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

凭着村两委干部的上下齐心,当年村里100亩白芨试种成功,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万元大关。此后,樟木沟村以“支部领办+能人带动+农户参与”模式,将零散土地整合为连片基地,并逐步统一技术标准与采收销售模式,推动中药材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如今,在樟木沟村,每一个村民小组里都有中药材种植基地,这是为了方便村中的老年人就近务工。褚宗新说,乡村产业振兴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群众都能挣到钱。

在褚宗新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樟木沟村中药材育苗基地。只见,育苗盘上的种苗焕发着勃勃生机。褚宗新告诉记者,刚开始发展中药材产业时,村里连育苗盘都买不起,是大家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用“土法子”来育苗,不过现在早就鸟枪换炮了。

秉承“道地品种、生态种植、产出好药”的理念,樟木沟村采用生态种植方法,尽量仿照药材的野生环境,借助林下阴湿环境和落叶腐殖质,降低人工遮阴、肥料等成本,最大限度促进中药材生长。现在,樟木沟村中药材产业发展涵盖了从育苗、大田种植到初级加工的各个环节,不仅本村种植面积已接近600亩,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宦家坪村、龙凤村、罗家湾村、蒋峪村、岗子村等村种植中药材,总面积接近1000亩。

2024年,樟木沟村集体资产突破1300万元,中药材产值超50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18个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全产业链年产值超5000万元,真正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 者 | 傅月昊
通讯员 | 王晓丹 邢忆星
编 辑 | 王 芳 罗晗旖(实习生)
编 审 | 陈 雯
监 制 | 赵业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