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点金术”——记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驻崔家坝镇斑竹园村工作队
从一粒种到一片景,从缺乏信心到踊跃参与,从默默无闻到入选“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恩施市崔家坝镇斑竹园村的蜕变,离不开一支博士工作队的支持。
2021年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博士曾新华、张亮、刘星、李晓飞、曾令益、陈碧云、汪伟兮、陈畅、苏振,先后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扎根深山。他们用科技叩开山门,以产业点亮乡村,让曾经落后的乡村焕发新的生机。
▲油菜薹种植基地航拍。 (通讯员 李晓飞 摄)
博士进山:科技良种解“心结”,样板田里育希望
2021年7月,初到斑竹园村,迎接几位博士的不是期待的目光,而是观望与疑虑。
“我们这地,种点老品种油菜,收成就那样,折腾什么新品种?”“博士能种好地?怕是来镀金的吧?”村民私下的议论,道出了困境:传统油菜品种落后、病害频发、产量偏低,辛苦一季,亩产不过50公斤,收益微薄,大家种植积极性不高。
症结在于缺乏“良种”与“良法”。工作队没有气馁,他们深知,说破嘴皮子不如做出好样子。国家级科研院所的优势此刻发挥出来,他们第一时间向大后方——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争取支持,王汉中院士带领油菜遗传育种团队为工作队提供了千亩基地所需要的种子。
2021年9月,得到种子的工作队开始繁种基地建设的关键一步——育苗。然而,推广异常艰难。他们尽管磨破了嘴皮子讲解新品种优势,响应者依然寥寥无几。
关键时刻,曾新华作出一个决定:“群众最讲实际,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说什么都没用。我们种一块样板田给大家看!”
于是,这个博士工作队挽起裤腿,自掏腰包租下30亩农田,开始种油菜。
从整地、播种、育苗到田间管理,他们严格按照科学方法操作,油料所的专家团队则通过线上线下提供技术指导。烈日下,他们查看苗情;风雨中,他们防治病害。那段时间,试验田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他们特意邀请村里最初质疑声最大、最不信服的几位农户一起参与种植、管理,让农户亲眼看到、亲自体验每个环节。
功夫不负有心人。7个月后,样板田迎来了丰收的时刻。新品种油菜籽颗粒饱满,亩产高达185公斤,远超当地传统品种的产量。收割那天,田边围满了闻讯赶来的村民。“亩产185公斤?我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谭光卯捏着油菜角果,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这些博士娃,是真有本事!”
为彻底打消村民“种出来卖不掉”的顾虑,工作队与村里的农业合作社签订协议,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并承诺回购菜籽。有了“良种+良法+订单”的“定心丸”,村民的种植热情被彻底点燃。从最初的30亩样板田,到2022年800多亩,2023年1200亩;从斑竹园村最初10余户,到全镇3000余户参与种植,金黄的油菜花终于在这片曾经保守的土地上绚烂绽放。
▲工作队李晓飞查看记录油菜生长情况。(通讯员 曾令益 摄)
▲油菜薹种植基地。 (通讯员 李晓飞 摄)
链上开花:油菜“七十二变”,增值增效富口袋
丰收的喜悦是短暂的。如何将丰收的成果最大化地转化为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是工作队思考的更深层次课题。他们的眼光没有停留在单一的菜籽油上,而是围绕油菜探索更多增值密钥。
上游做优“种子芯片”,凭借油料所的顶尖科研优势,斑竹园村建起了优质油菜良种繁种基地。这里生产的高品质种子不仅满足本村需求,更辐射周边区域,将斑竹园村打造成了区域油菜产业的“源头活水”,2025年生产优质油菜种子8.4万公斤,为制种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中游做强“硒品蔬菜”。李晓飞带领工作队来到斑竹园村后,敏锐地捕捉到消费升级和市场对健康富硒食品的需求,大力推广硒油菜薹——“硒滋圆2号”的种植。工作队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对肥料配比进行研究调整,使其在恩施的生态环境中生长速度更快、抗病能力更强、亩均产量更高。
通过“科政企民”(油料所提供科技、镇政府统筹推广、市场主体收购销售、村“两委”组织种植)的创新模式,打造了千亩硒油菜薹示范基地。小小的硒油菜薹亩产达到1200公斤,亩均收入由原先的1800元提升至4600元。
下游做活“花海经济”。春天的油菜花海,夏季的向日葵花田,成了斑竹园村最美的风景线。村里连续举办多次油菜花踏青活动和向阳花科普活动,配套乡村音乐会、地摊经济等农事体验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观光、消费购物。“赏花经济”红红火火,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走深走实。
截至目前,当地已举办4届文旅融合活动“向阳花节”,累计参观游客达到3万人次。昔日静谧的山村,变成了热闹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这条从“一粒种”到“一碟菜”,再到“一片花海”的全产业链,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再到“景区”的完美融合,彻底颠覆了传统农业的价值链。
一朵油菜花,经历精彩“七十二变”,真正实现多元增值。两年间,斑竹园村油菜及相关产业直接助农增收从千元到5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大幅增长。去年,仅油菜薹产业就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内外兼修:“积分制”活跃山村,文明乡风润心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工作队看来,村民口袋鼓起来的同时,文化生活也要丰富起来,生活环境更要美起来。
针对村里公共环境卫生无人操心、村民参与度不高的老大难问题,工作队和村“两委”引入“积分制”管理模式。他们将人居环境整治具体内容,如清理自家庭院、参与公共区域打扫、垃圾分类等,细化为可量化的积分条款,定期考评公示,并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一招巧妙地变干部“唱独角戏”为全体村民“跳集体舞”。
“过去喊破嗓子,现在积分袋子”,村民维护环境卫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
工作队不仅是倡议者,更是行动派。一任任工作队队员拿起扫把、铁锹,从新淌坪组开始,挨家挨户帮忙打扫卫生、清理堆砌多年的柴草垛和畜禽粪便。他们的行动就是最好的动员令。村民们看在眼里,热在心里,纷纷加入环境整治队伍中。清理柴草垛、美化庭院、让畜禽粪便科学还田……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宽阔整洁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农家院、郁郁葱葱的景观、整齐划一的路灯,构成了斑竹园村亮丽的风景线。
与此同时,文化育村也在同步进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广场上歌舞欢快;乡风文明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推行绿色文明祭祀;“硒都榜样”评选活动弘扬正能量;村规民约和“积分制”推动形成了崇廉尚洁、文明向上的良好乡风。
▲油菜种植基地。(通讯员 李晓飞 摄)
▲油菜薹种植基地。(通讯员 李晓飞 摄)
记者手记——
脚步丈量民情 汗水浇灌希望
辛勤耕耘结出累累硕果。斑竹园村荣获“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驻村工作队荣获“省派驻村工作突出工作队”表彰。
比荣誉更宝贵的,是他们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振兴路径:以党建为引领,凝聚人心;以科技为引擎,破解难题;以产业为核心,全链开发;以治理为基础,美化乡风;以农旅融合为延伸,拓宽渠道。
这些经验,凝结着每一位驻村工作队队员的心血与汗水。从曾新华、张亮、刘星,到后续接力的李晓飞、曾令益、陈碧云等人,再到如今的汪伟兮、陈畅、苏振,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1500多个日夜的坚守,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
在最近的轮换座谈会上,老队长李晓飞动情地说:“忘不了初来时的陌生,更忘不了离别时的不舍。这份融入是汗水浸润的勋章。”而新一批工作队队员已经接过接力棒,满怀信心地踏上新征程。
如今的斑竹园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斑竹园经验”正焕发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