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废”成金 循环不息——用循环经济“链”起千亿产业的荆门实践
阅读提示:作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荆门以“链式生态”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通过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破解磷石膏综合利用难题,打造全国领先的锂电回收利用基地。荆门再生资源回收率达99%,固废综合利用率持续提升,形成了覆盖电子废弃物、工业固废等类别的多条循环产业链。
堆积如山的旧家电被送上传送带,经过拆解、破碎、分离、筛选,最终“变废为宝”成为塑料、铁、铝、铜、电路板等再生原料——在荆门格林美作业线上,每年处理1000万台旧家电,占全国报废家电总量的15%。
这一幕,正是荆门循环经济发展的生动缩影。
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荆门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瞄准绿色工厂建设,深耕固废利用,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循环经济从理念到实践、从试点到示范的跨越。
2025年上半年,荆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292.81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652.46亿元,增长9.2%。亮眼数据的背后,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支撑。
战略转型
从资源依赖到绿色崛起
荆门曾是一座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城市。
同时,荆门能源资源特点为少煤、无油、乏气,却承担了石油加工生产、燃煤发电的能源生产重任。所加工成品油中,半数外输;所发电量,近两成外送。
这种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的矛盾,坚定了荆门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心。
早在2006年,荆门就开始探索循环经济发展路径。2008年,荆门被确定为湖北省唯一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之后,荆门又先后获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绿色发展的荆门。资料图
近年来,循环经济已成为荆门亮眼的名片。
2024年,荆门主要资源、水资源和建设用地产出率分别达6270元/吨、114元/吨和19707万元/平方千米,较2020年分别提升16.1%、14%和15.9%;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累计降低14.3个百分点;单位GDP用水量较2021年下降32%。主要再生资源回收率达99%,生活垃圾实现100%“零填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连续6年超95%。荆门循环经济链上企业达262家,实现产值485亿元。
作为“中原磷都”,荆门磷矿探明储量5亿吨,每年磷复肥产能在1300万吨左右,占全国的10%。但每制取1吨磷酸就会产生5吨磷石膏,不仅破坏生态,更浪费土地资源。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荆门迎难而上,全力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走出了一条“以用定产、全链治理”的新路。
▲新洋丰磷石膏绿色建材产业园。资料图
将磷石膏消纳量与新增产能严格挂钩,将荆门磷矿采矿权数量压减至10个以内;加快建设水溶肥、精制磷酸等项目,推进副产氟、硅资源综合利用,年减少磷石膏20万吨,实现产业升级与减废协同;完成鄂中生态、世龙化工等企业10万吨工业级磷酸一铵产能置换,同步压减低端农业级磷铵产能,实现低效产能置换。
近年来,锂电产业在荆门迅猛发展,2024年总产能达188.6GWh,跻身全国锂电产业特色城市前三强。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产能达30.4万吨/年,2024年回收量3.95万吨,占全国的6%。荆门有6家相关企业,其中2家为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白名单企业,1家为省级电动自行车废旧锂电池综合利用白名单企业。
体系构建
顶层设计赋能循环革命
荆门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与政策引导。《荆门市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循环经济产业放大优势、领跑全国”。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18%以上,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全覆盖。
在政策激励方面,荆门创新推出税收优惠:年回收量超50吨企业享受15%增值税即征即退,目前全市30%工业企业已接入智慧回收平台。2023年,荆门还出台《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投资96亿元,推进40项重点任务,打造国内一流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典范城市。
▲资料图
2023年11月,荆门在湖北省率先出台《废旧电池综合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按每回收一吨补贴50元的标准,2024年累计兑现奖励资金279万元。新建年处理废旧动力蓄电池5万吨以上项目可获400万元设备补助。对于在本地研发、成果转化并增加企业营收500万元的发明专利,每项给予500万元一次性奖励。
监管体系同样严密。荆门经信、生态、交通运输、商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开展联合专项检查,实现对废旧电池、电子废弃物、报废汽车等全流程监管。今年6月,6部门开展联合检查,抽查了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全场景类市场主体共13家。对荆门2家废铅蓄电池持证收集单位、40家收集网点、5家汽车4S店、2家铅蓄电池代理经销点及21家汽车维修门店开展排查整治,发现37个环保问题,督促完成整改20项。
▲亿纬锂能。资料图
今年2月,荆门制订出台了《荆门市加快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依托格林美、亿纬动力2家龙头企业,打造全国先进的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示范基地,力争到2030年综合利用产能达100万吨以上,占全国比重三分之一。
政策引领加上体系构建,荆门走出了一条具有荆门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创新驱动
技术突破+园区模式双轮发力
面对磷石膏综合利用难题,荆门创新构建“建材革新+生态修复+高端材料”的增值路径。
开发出水泥缓凝剂、石膏板、砌块砖等7大类26种绿色建材产品,2021年以来累计消纳磷石膏1006万吨。2022年以来,荆门磷石膏年均产生量526万吨、年均利用量325万吨,建成投产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36个,产能1300万吨,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与2020年相比增长28.6个百分点,2025年1—5月无害化处理率93.53%。
▲荆门市意祥机械有限公司。资料图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新洋丰投资1000万元与科研院校共建研究中心,建成全国首条“磷矿—化肥—建材”全产业链。格林美构建“城市矿山开采+新能源材料制造”体系,年回收钴资源超过中国原钴开采量的350%,镍资源占原开采量的20%以上。意祥机械研发磷石膏智能砌块生产线,累计申请国家专利62项,年产能可达500台(套)全自动砌块成型机。
园区循环化改造100%覆盖五大省级以上开发区。荆门高新区、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等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固废综合利用,形成“隔墙配套”的产业集群典范。亿纬动力与格林美一墙之隔,构建了退役动力电池“废料换原料”的闭环价值链。
静脉产业园则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城市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园区一、二期项目累计处理生活垃圾94.65万吨,发电2.89亿千瓦时;处理建筑垃圾23万吨,产出骨料20万吨、压制砖8万平方米。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日益完善。2024年,荆门已建成较为规范的大型再生资源分拣中心8个、汽车拆解厂3个、再生资源中转站73个、证照齐全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440个、智能分类设施513个。发展“互联网+资源回收”模式,荆门已有“小祥爱分类”“蛙哥管家”“滴嘟回收”“产投收”“转转”等众多互联网上门回收平台。
▲荆门高新区锂电片区。资料图
今年,荆门将循环经济纳入“4211”现代化产业体系核心赛道,剑指千亿产业集群。重点打造电子废弃物、再生资源、工业固废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四大产业链,以强化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当前,荆门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9家、省级绿色工厂89家,国家级绿色园区2家、省级绿色园区1家。今年1—6月,荆门规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0.2%,比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12.1个百分点。
在荆门,循环经济如同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将旧家电、磷石膏、废旧电池等“城市代谢物”“吃干榨净”,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模式,成功搭建起连接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金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