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谈红:从“蛇王”到“鳝王”的逆袭路

垄上行  2025-09-09 21:09:57
分享到:

在咸宁赤壁市黄鳝养殖群体中,一说起谈红,无人不晓。这位从“蛇王”变身为“鳝王”的产业领军人物,以三次跨越式突破——首创人工育苗技术、创新工厂化养殖、推广稻虾鳝生态养殖模式,带动千名农户依托养殖“水中黄金”闯出了一条致富新航道。

赤壁市谈红鳝业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谈红

立秋过后,暑气未消。赤壁市柳山湖镇柳山村,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网箱排列如阵,这里就是“80后”新农人谈红打造的“水中黄金”王国。记者在养殖池边,见到了这位咸宁黄鳝产业领头羊。他弯腰捞起一尾黄鳝苗,对记者说:“为了破解这些‘水中黄金’的养殖密码,我们花了好几年时间。去年生产1亿尾,今年的目标是1.5亿尾。”

谈红创业的前半场写满传奇,他15岁随父亲学习水产养殖,30岁就在江苏建起蛇类养殖基地,巅峰时每年轻轻松松就能赚个两三百万元,一度被誉为“蛇王”。然而,2019年年底,因养蛇业政策调整,他关闭了50亩蛇场,带着积蓄回到赤壁老家。地处长江之滨的赤壁市柳山湖镇,水网密织,曾是黄鳝养殖之乡。但受小龙虾养殖热潮冲击,当地的鳝鱼产业日渐凋零。2020年,开启二次创业征程的谈红成立了赤壁市谈红鳝业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专攻黄鳝养殖,开始了从“蛇王”到“鳝王”的转型。谈红没有盲目行动,而是踏着泥泞走访农户,很快他就发现了鳝鱼养殖之所以在柳山湖镇慢慢没落的产业痛点:野生苗种濒临枯竭,养殖技术落后,乡亲们只好守着金山讨饭吃。敏锐的谈红从中嗅到了商机,谁能攻克人工育苗,谁就握住了产业命脉。

一脚踏入黄鳝养殖这条新赛道,谈红才发现,黄鳝人工繁殖存在的两大世界性难题——催产药物配比和母本稀缺,犹如两座大山横亘在他面前。可他偏不信邪,一头扎进实验室,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黄鳝苗人工孵化攻坚。谈红每天凌晨便起床,在逼仄的实验室里,守着孵化盘,专注于每一个细节。可困难远比想象中还要多,采购的母本黄鳝因为水土不服,受精率低得可怜,甚至死亡。但谈红坦言,那段难捱的时光让他明白,很多事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做,而是做了才能看到希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6月的一个早晨,谈红像往常一样来到实验室,透过显微镜,他看到了受精成功的卵。谈红终于攻克了人工育苗难题,填补了咸宁黄鳝人工繁殖的空白。那一刻,他的眼眶瞬间湿润,激动地大声喊着:“成了,我终于成了。”

凭借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经过千百次的试验,谈红从一个黄鳝养殖的门外汉,成长为了一名技术精湛的土专家。他的双手,因长期劳作而布满老茧,但也因此练就了一项绝活——只需手摸鳝鱼,就能准确判断卵粒的成熟度。

如今,谈红的养殖基地已变身现代化工厂。记者踏入养殖车间,暖黄色的灯光下,立体网箱排列有序,鳝鱼藏匿在绿色水草间,悠然自得。谈红介绍说,2万平方米的恒温车间里,2万个养殖箱全年运转,30℃的恒定水温将黄鳝生长周期缩短至9个月,产量翻了好几倍。2024年,全国黄鳝销售量湖北占据了一半江山。谈红的基地年繁育黄鳝苗总数达1亿尾,成为鄂南地区最大的黄鳝繁育养殖基地。谈红还创造性地打造了稻虾鳝“一田三收”养殖模式。返乡青年谈全程回乡后,跟着谈红学起了稻虾鳝立体养殖模式。他告诉记者,这种新模式,亩均收益破万元。

为了推广“稻虾鳝”生态种养模式,谈红以高于市价10至15元的价格回收村民养殖的黄鳝,带动周边近千农户发展网箱养殖3000亩、稻虾鳝立体养殖9000亩。赤壁市柳山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功胜赞不绝口地说,谈红攻克了鳝鱼人工育种的“卡脖子”技术,彻底地解锁了鳝鱼芯片,为拓宽农民水产养殖新模式,带动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路径支持。

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上,泛起点点金光。谈红说,他不仅想让黄鳝“游”出赤壁,“游”向全国,更想通过“稻虾鳝”模式和发展深加工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让这片山水绽放出振兴的希望。

记   者 | 胡   玲

通讯员 | 但唐静 兰雅茹

编   辑 | 梁媛梦 罗晗旖(实习生)

编   审 | 许   蓓

监   制 | 赵业勤

责任编辑 潘念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