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四说事”二十年——看随县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路径
20年前,“逢四说事”机制在随县柳林镇“诞生”;20年来,“逢四说事”机制不断升级,形成“一簿、两卡、三定、四热情、五公开”制度体系,并拓展为“每周四集中说事”“村湾夜话”“板凳会”等新形式。如今,“逢四说事”早已成为随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和闪亮品牌,成为守护民心的一把钥匙、基层治理的一泓泉源。
澴潭镇“逢四说事”接待群众
困窘逼出的办法:“逢四说事、有话就说”
2005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二,刚担任合并后的随县柳林镇院子河村党支部书记的包德山,踩着冰碴泥土赶到二组处理一起打架事件。原天星村村民黄某认为原院子河村村民鲁某年前砍过山界的栎树,借着酒劲上门评理,双方争执不下,最终动起手来。
包德山将两人拉开,本想先批评再调解,不料黄某开口便质问:“要你们干部干什么?去年腊月的事不管,现在伤人了才来,你赔我医药费和树?”鲁某也愤愤不平:“他整天指桑骂槐,全村都知道,你们干部不清楚吗?当官不为民做主,还不如回去卖箱包!”这话戳中了包德山的经历——他正是从北京卖箱包起家,创业成功后返乡担任书记的。这开年“第一枪”,彻底“哑火”了。
更棘手的事接连发生:正月初八,老院子河村30多名村民到市政府反映白果河水库淹地问题,索赔要粮;村民因在水库偷鱼被送进派出所;合并村基础设施差距大,老院子河有移民后扶项目,老天星却没有,贫富悬殊明显……
时任柳林镇党委负责人前来蹲点,发现村民对合并后的村两委极不满意,主要问题是干部不了解群众,群众有事难解决。他严厉要求包德山:“一个月内,到每个村民小组开群众会,认真听取意见,切实解决问题”,并指派时任柳林镇纪委书记陈高富监督落实。
这些群众会开成了“批斗会”,但反映的都是实情。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涉及多数人利益的山、水、田、路、债等遗留问题达32个,个别农户的具体困难更有50多件。问题成堆,村庄怎能和谐?包德山疲于协调,日夜难眠。
他苦思破解之道:矛盾永远存在,问题会不断出现,必须建立一种机制,让群众“有地方说话、说了有人听、听了能解决”。但现实困难不少:村干部仅4人,合并村彼此不熟悉,干部半工半农,村级活动场所不全,通讯不发达,群众找干部难,干部精力也有限。
包德山从定期下组开会中得到启发:何不定个日期,让干部集中坐班,专门接待群众,现场处理问题?他想到当地方言中“四”与“事”谐音,于是决定将每月4日、14日、24日定为“说事日”,取名“逢四说事、有话就说”。当天村干部值班接待,群众如未能到场,还可将事项写在村办公室门口的“说事栏”中,干部会及时处理。
2005年4月中旬,包德山说干就干,用红纸写下十几张公告:“告示 各位村民:村党支部决定每月4号、14号、24号为‘说事日’,村干部在村办公室等你来说事,大家有话就说,我们用心去办。”他骑摩托车将公告贴在各湾子醒目处。
村民朴实,对党组织充满信任。第一个“说事日”,包德山就接待了10多人,反映的问题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他都仔细记录、尽快解决。随后,村子逐步规范了“逢四说事”的内容安排、接待流程、问题登记、责任分工和反馈机制,形成了制度化的民意沟通渠道。
淮河镇把办公桌搬到群众家门口
变化启迪的拓展:“逢四说事、包村联户”
到2006年初,包德山带领党支部一班人组织群众完成了1200亩村级茶场改造,建成9个水产养殖基地,村集体收入突破15万元。水库淹没区13名村民进入全力铸造公司就业,水泥路实现“湾湾通”,山、田、塘全部完成竞标确权与划界,30多名原“黑户”补登户口并分得田地。冬季,各村组成立了以党员为主的巡逻队,有效管控森林防火、取暖安全与防盗问题。一年多来,全村未发生打架斗殴或县级以上上访事件,彻底摆脱了落后混乱的局面。
这一转变引起了当时的随州市委党校相关负责人詹家安的关注。2006年9月,他在柳林镇开展调研时,深入院子河村了解变化。包德山表示:“我们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让老百姓有话就说、有事就办。”詹家安认为“逢四说事”与“枫桥经验”高度契合,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基层自治和就地化解矛盾四个关键。他经一个月调研、访谈上百村民并进行跨村比较,向市委提交首份调查报告,率先在党校开展相关教学。
柳林镇党委早在2006年3月就系统总结院子河经验,归纳为“逢四说事、有话就说”实践机制,具体内容包括“一簿两卡三公开五明确十项事”。为进一步推广并强化党的领导作用,镇党委拓展提出“逢四说事、包村联户”,推动干部主动下沉听取民意,实现从“群众找干部”到“干部访群众”的转变。
新机制要求党委班子成员建立村党建联系点,实行“1+5”包村联户:53名镇干部及部门负责人常态化联系12个村(社区),每人结对5类典型户(困难、乡贤、产业、信访、新业态户),绘制“民情五色图”,执行“月入一户、季访四圈”制度,开展“四下四上”活动:结亲交友走下去、痛点堵点摸上来;党委谋划明下去、群众建议收上来;政策法规送下去、监督反馈带上来;进展动态传下去、环境安全梳上来。同步建立电话“日联”、田埂“周访”、清单“月结”机制,实现从“坐堂问诊”到“上门巡诊”的转型。
一年后,柳林镇实现无县级以上上访、无刑事案件,派出所接警量从568起降至361起。至今仍保持无恶性刑事案件、无进京赴省上访、无邪教活动纪录,民事诉讼万人成案率全市最低,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达99.5%。
2007年4月,时任省委副书记张昌尔调研肯定“逢四说事”是践行群众路线、深化基层自治、化解矛盾的有效做法。同年8月,随州市委号召全市学习该经验。2008年5月,随州市在柳林镇召开现场会,将“逢四说事”明确为“畅通言路、加强管理、优化服务、促进和谐的一整套工作机制”。
尚市店社区“管得宽”志愿服务队
推广催生的完善:“逢四说事、全景应用”
2009年7月,新随县自曾都区划设部分乡镇正式成立。同年,发源于此的“逢四说事”机制,经过四年多探索推广,逐渐成为基层综合治理的一张亮丽名片,被随县县委、县政府视为维护平安稳定的“传家宝”。2010年3月,该机制被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县委、县政府明确将深化“逢四说事”、建设县镇村三级说事室、推行包村联户“三万六进”等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制度不断完善、解事质效持续提升。
至2010年底,全县20个镇及国营农场、开发区、风景名胜区,384个村(居)委会全部建成“逢四说事”室,统一配备台账簿册,商住小区和自然村湾设立2141个“说事点”。县镇村三级干部主动公开接待时间和联系电话,全县3698名干部落实包保五户制度,通过“结亲戚、走亲戚”的方式,切实帮助群众解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后,随县进一步创新“逢四说事”机制,实现三大升级:在时间上,从“逢四说”拓展为“随时说”;在途径上,由“点上说、访问说”扩展为“点上说、访议说、线上说”;在责任体系上,明确“村管鸡毛蒜皮,镇管疑难杂症,县管排雷拔刺”;在工作理念上,推动从“有事解事、事后化事”转向“防事于无、控制在早、消解在小”。
这一机制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将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融入群众工作。群众的意见建议不仅被真诚倾听,更成为改进工作、优化治理的重要动力。老百姓在“逢四说事”中真正当家作主,积极建言献策、参与矛盾调解、监督干部作风、推动移风易俗,展现出基层自治的强大活力。
在脱贫攻坚中,“逢四说事”发挥了关键作用,群众畅所欲言,基层情况清晰透明,实现了排查无遗漏、认定无差错、项目无脱节、帮扶无缺位。在疫情防控中,随县群众自发组成巡查员、劝导员、信息员和志愿者队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筑起牢固的人民防线。
县委在制度层面划定框架,各乡镇则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涌现出丰富多样的“微创新”实践。例如淮河镇高庄村“板凳会”拉近乡邻情感,洪山镇“三建三联调”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万和镇“五分工作法”确保群众诉求有人管、管到满意,均川镇“五必联四必访三必帮”成为干部联系群众的必答题。澴潭镇九里岗村“奶奶服务队”调解家务、帮助带娃、和睦邻里;柳林镇推出365积分制和三级微信群,激励群众参与治理;“明SIR”因倾听民意、专注平安成为全国典型,“柳小生和林菇凉”抖音账号传播火热乡风。
“逢四说事”系统回应了新时代基层治理中如何坚持党建引领、践行群众路线、推动“三治融合”、实现科技赋能等重要命题。2019年,随州市委印发《深化“逢四说事”工作方案》,全面吸纳随县创新经验,使该机制从最初的矛盾调解手段,演进为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的完整实践体系。
历经16年不懈坚持,“逢四说事”已内化为随县干部的工作传统和行为自觉。敞开门接待群众、走下去倾听民意、实打实解决问题——已成为随县干部最基本、最坚实的工作作风。这一机制深深扎根于随县的土地,融入广大干部群众的血脉,成为推动基层善治、凝聚复兴力量的重要载体。
不负时代的奋进:“逢四说事、久久为功”
毛毛虫幻化成彩蝶,不是物种的变异,而是灵魂的升腾。近年来,随县县委积极推动“逢四说事”工作机制持续升级,构建起以“说事—解事—防事”为核心的基层治理体系,实现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防”的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随县特色的善治之路。
“说好百姓事”是基础。随县打造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工作站)“逢四说事”矩阵,整合3330111综治热线、“平安随县”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结合“包联管”“五必联四必访三必帮”机制,让群众“有话有处说、有事随时说”,实现民意表达“零门槛”、诉求反映“无障碍”。
“解好矛盾结”是关键。随县推动矛盾调解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作战”,实现“小事随时解、大事专题解、难事联合解”。通过“政法拢堆、部门协同”,推动属事单位解事结、属地单位解心结,实现政策用足、关怀到位、法治兜底。截至目前,全县诉前调解成功率达17%,现发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重大积案化解率更是高达99%。
“防好风险点”是延伸。在“说”与“解”的基础上,随县将更多治理资源投向风险预防。建立“每日研”机制,开展“五情”研判捕捉风险苗头;依托“村村响”宣传政策、引导舆论;“分片巡”实现驻村辅警编组巡逻常态化;“节点装”让6.7万余路视频监控守护百姓安宁;“应急组”推动村社最小应急单元全覆盖;“一网通”实现信息事项一平台流转,基层治理正朝着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向迈进。
2024年3月,浙江省绍兴市委党校副教授、绍兴市“枫桥经验”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刘开君专程赴随县调研后提出,“逢四说事”与“枫桥经验”一脉相承,且在实践内容和方法上更具系统性和可复制性,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深化与拓展。
如果说“逢四说事”是基层治理之“矢”,那么综治中心就是那张强弓硬弩。今年4月30日,随县综治中心完成迭代升级,整合20多个部门、50余名骨干集中办公,设立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指挥调度区三大功能板块,实现从“信访接待”到“矛盾调处”再到“综合治理”的三步跨越。12个行业调解委员会、7名专职调解员、183人的县级专家调解团进驻中心,群众可“点单”调解,基层可“求援”处置。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部门内设机构整体入驻,实现“诉讼服务+法律咨询+检察听证+速裁仲裁”一站式办理,群众揪心事“一门终结、不再折腾”。
在运行机制上,随县创新“一长一群一刻一会一报一函”模式,由政法系统班子成员轮值带班,依托钉钉群实时联动、每日会商研判,全面落实“一刻响应制”——中心指令发出,相关负责同志15分钟内到位,今年已快速处置事项120余件,响应率100%。此外,推行“先排奖励制”激励主动排查,实施“风险分级+四色督办”分类化解矛盾纠纷,B级事项按期化解率已达96%。
一串数字折射治理成效:目前,随县132个村(社区)连续五年实现无刑事案件、无邪教、无诉讼、无县级以上上访,占全县村社总数近三分之一;2023年以来,全县刑事、治安案件发案量连续两年下降超10%,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位居省、市前列。
2025年2月,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林虎在随县调研时强调,要进一步总结推广“逢四说事”经验,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效能,筑牢平安根基。
随县正以“逢四说事”为支点,持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用实实在在的成效书写为民安民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