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磊:从“打工仔”到“新农人”十五年深耕沃野助力乡村振兴
在湖北宜城孔湾镇江坡村的汉江畔,1200亩良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新农人”蔡磊忙碌的身影,与翻滚的麦浪、整齐的菜畦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面。十五年间,他从一名南下打工的普通工人,成长为家乡的农业带头人,用实际行动在故土写下产业兴农的动人篇章。
蔡磊指导工人收甘蓝
2004年,家境贫寒的蔡磊怀揣梦想加入南下打工大潮。在广东工厂,他从普工做起,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两年后升任品管部主管。2008年,他转行经营熟食连锁店,踏实肯干赢得了第一桶金。然而城市的繁华始终无法冲淡他对故乡的牵挂,父母“泥土不会骗人”的叮咛、儿时田间地头的记忆,一次次唤他回乡。2010年,他积极响应回乡创业号召,毅然关闭城里的店铺,返回江坡村投身农业。
创业之初,蔡磊承包了100亩土地种植玉米和大白菜。但规模化种植远非想象中简单,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他,在第一年就遭遇了滑铁卢,产量和品质均未达标。面对挫折,他没有气馁,而是深夜苦读农业书籍、虚心向老农技员请教,不断积累种植知识。第二年,他将种植面积扩大至200亩,推行蔬菜轮作,严格把控选种、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终于实现产量与品质双提升。如今,他瞄准市场需求,计划规模种植甘蓝、南瓜,并尝试在大豆地养殖豆丹,探索“一地双收”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蔡磊种植的白菜迎来丰收
产量提升后,蔬菜保鲜和销售成为新的挑战。蔡磊果断决定建设冻库,多方筹措资金,亲自参与选址与设备调试。冻库建成后,蔬菜保鲜期从几天延长至数十天,既可减少损耗,又能错峰销售提高收益。同时,他积极开拓销售渠道,从最初驱车跑市场,逐渐发展出“订单农业”模式,与批发商、超市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实现按需种植。如今,他的客户遍布全国,孔湾大白菜更是远销韩国,彻底实现了从“愁销售”到“供不应求”的转变。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了,村子才真有奔头。”致富后的蔡磊始终不忘乡邻。他以高于市场价一倍的租金流转土地,优先雇佣留守老人和妇女,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他还主动分享新品种、新技术,组织村民交流市场信息,推动全村作物品种多样化、经营集约化。2024年,他积极参与宜城市“十六帮困难大学生圆学梦”活动,捐款5000元助力寒门学子完成学业。
扎实的付出与积极的探索为蔡磊赢得广泛认可。2021年,他被评为宜城市“优秀种植大户”;2025年,在湖北省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中获评“优秀班委”。
如今,蔡磊依然每天清晨踏着露水走入田间。正午的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却未曾黯淡他眼中的光芒。“我就是个种地的,没啥大本事,就想守着这片土,让它更肥,让乡亲们的日子更甜。”这位扎根乡土的“新农人”,正以初心与坚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通讯员李方方 张科
一审:翟昶宇
二审:冯波
三审:李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