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旱年不减产!湖北三千多万亩中稻开镰收割

长江云新闻  2025-09-08 19:46:57
分享到:


金秋九月稻谷黄,又到一年秋收时。9月以来,湖北多地中稻进入收获季,得益于品种优化、技术改良等多方面举措,湖北中稻有望实现旱年不减产。

在荆门京山孙桥镇,本地古老传统品种“洋西早”进入收割阶段,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京山桥米”的原生稻种,具有生育期短、耐旱性强的特点,成品米每斤高达15元,是普通稻米的3倍以上。

国宝桥米孙桥片区生产部长 江善刚:生长期大约在110天左右,生长周期短,干旱地区的话,也适合它生长,今年因为前期干旱了,种植面积比以往是扩大了,整个京山在一万亩左右。

今年,湖北中稻成长期遭遇长时间高温干旱,但对产量并没有造成大的影响,首先来自于品种的支撑。中稻播种前,湖北农业部门就提前预判旱情信息,提高水稻品种的耐旱等性状审定标准,引导育种单位将相关抗逆性状纳入核心目标,对符合条件的水稻品种给予资金补助,并通过示范田、技术培训方式,加大耐旱品种的推广。

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 曹鹏:我们审定品种,推广应用品种,尽量是要符合抗高温的、是耐倒伏的,今年即使高温,我们的品种结实率下降都比较少。

旱年不减产的另一大支撑,来自于种植技术的更新。今年,湖北农技部门联动气象部门对关键时间节点进行提示预警,开展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依托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主体,通过优化水稻种植行距,优化叶面施肥,促壮稳长、提升单产。宜昌当阳今年就实施了水稻增密增穗科技行动,带动50万亩稻田均衡稳产增产。

宜昌当阳市河溶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 赵军:通过我们的机械插秧提高密度,或者是通过增加用种量提高基本苗,每亩要提高2000-3000株的蔸数,增加有效穗,达到增产的目的。

截至目前,湖北中稻已收割180万亩,9月中下旬将迎来大面积收割。

(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项青 刘宁 万力源 京山台 当阳台)

责任编辑 王佳薇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