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巧手“拈”薄纱!十堰这家企业攻克柔性布料抓取世界级难题
在十堰经开区湖北汉唐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调试车间内,一场静悄悄的“技术魔术”正在上演:一款仿生柔性夹爪轻巧地吸附起薄如蝉翼的面料,平稳转送至下一工序,动作流畅、精准无误。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凭借自主研发的服装自动化柔性布料抓取设备,成功破解了纺织服装行业长期存在的柔性布料精准抓取与分层这一世界级难题。
柔性抓取,直面行业痛点
“服装布料的‘柔性抓取’‘精准定位’与‘高效分层’,一直是全球纺织智能制造中的共性技术瓶颈。”汉唐智能首席技术官徐书军表示。
布料形态不固定,材质特性千差万别——丝绸畏褶、雪纺怕勾、蕾丝易损,传统金属机械手容易造成织物损伤,负压吸盘则对超薄面料吸附力不足且易导致变形。另一方面,服装裁剪对精度要求极高,误差超过0.5毫米就可能使成衣出现领口歪斜、袖口不齐等问题。徐书军形象地比喻:“这好比闭着眼睛用筷子夹果冻,既要稳,又要准。”
此外,分层工序同样棘手。百层布料叠压后常因静电或绒毛勾连难以分离,传统人工分料效率极低,严重制约生产效率。
灵感来自自然,技术源于跨界
面对挑战,汉唐智能研发团队独辟蹊径,从大自然和医疗领域中汲取灵感。
“夏天野外作业时,同事发现防晒服上粘附的野果既附着牢固又不损伤衣物,这启发了我们转向‘柔性摩擦抓取’的思路。”徐书军介绍,团队受此启发,模仿人类手指抓取薄物的工作原理,在机械手“指尖”设计出类指纹的微细纹理,通过轻柔摩擦精准搓起布料,控制精度达0.05毫米以内。
与此同时,团队借鉴医疗微创手术吻合器的精密控制技术,将其小型化、智能化后融入机械手设计,实现了对0.1毫米超薄布料的稳定抓取。
多模态感知+智能算法,打造“会思考”的夹爪
为实现对不同面料的通用抓取,汉唐智能构建了“仿生柔性夹爪+多模态感知+智能算法”的技术体系。
据汉唐智能科技公司董事会秘书卢芳介绍,该系统通过3D工业相机实现毫米级实时视觉校正,力传感器动态调整抓取姿态,AI算法则自主学习不同面料的物理特性,实现“一种设备、多种面料”的适配能力。模块化设计更使得设备可快速更换夹爪组件,从容应对从丝绸到PVC模板等各类材质的抓取需求。
破解静电干扰,推动技术落地
研发并非一帆风顺。静电干扰曾让项目停滞近半年。“超薄丝绸在干燥环境中极易产生静电,导致布料粘连或吸附设备”,徐书军回忆道。团队最终创新提出“导电涂层+离子风中和”的双重解决方案,成功将静电电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目前,该技术已在多家企业成功应用。浙江某服装企业引入设备后,单线年产能从50万件提升至150万件,生产成本降低25%,次品率从5%降至1%以下,真正实现“提质、降本、增效”。
从“跟跑”到“领跑”,中国技术赋能全球纺织业
汉唐智能的突破,不仅解决了行业痛点,更使中国在服装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徐书军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研发‘万能夹爪’,目标是覆盖从纳米纤维到重型帆布的全品类面料,持续为全球纺织行业赋能。”
依托仿生巧手与智能感知的深度融合,十堰经开区这家“小巨人”企业正以创新之力,推动纺织服装行业迈向智能化、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杜可飞 通讯员 叶楚榕 刘爱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