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看宜城市党群服务中心“七十二变” 可午休 可寄递 可学习

湖北日报  2025-08-24 16:56:09
分享到:

8月20日晌午,高温直逼40℃。

来自河南的联合收割机驾驶员郑勇松在宜城市郑集镇郭海村党群服务中心的食堂里吃过午饭,一侧身钻进隔壁的休息室——侧卧在床,吹着空调,酣然入睡。

坐拥10万农民的郑集镇是宜城市农业大镇,5月中下旬开始,小麦收割、水稻栽种、早熟玉米收割等农活接踵而至,来自江苏、河南、陕西以及本地的数十名农机驾驶员云集于此。

“以前,最难的是午休。”原来,每日上午驾驶农机劳作之后,雇用他们的农户会安排午餐,但从午餐结束至下午开工的一两个小时,成了农机手们的“尴尬”时间。“回到住地浪费时间,躺下没一会儿就要起来。不回去吧,就只能在树荫、墙角休息,热得睡不着。”郑勇松说。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宜城市推动党员干部大力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摸清找准群众关心的痛点难点问题,将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办实、办细,把学习教育成果真正送到群众心坎上。

“就想找个睡午觉的地方,有空调、有床铺就行,别的无所谓。”今年5月,郑集镇组织委员王云峰在走访中发现,“午休难”是数十位农机手反映最集中、最强烈的问题。

农机手们的小事,成了郑集镇党委班子的大事。经过多次实地调研,该镇最终选定郭海村党群服务中心作为试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现场看到,郭海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空旷,可同时停放十余台农机设备;收拾出一个房间作为食堂,接通水电气,一张圆桌,十余把椅子;隔壁是2间配备空调的休息室,摆放着4张单人床和4把躺椅。

郭海村党支部书记谢振家介绍,6月份是小麦收割季,休息室每天都是满员,现在刚开始收割玉米,每天有两三位农机手来此午休。“师傅们吃得饱、睡得好,每亩收割费从90元降到50元。”

郭海村的这一做法,引起了宜城市委、市政府的关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杨颖认为:“党群服务中心一定要充分发挥服务功能。”以此为契机,宜城市近200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因地制宜强化服务。

南营街道办事处王家湾村以果蔬种植为主导产业,可受制于销售渠道不畅,果农和菜农长期丰产不丰收。种桃大户王从新说,桃子收获时,要先找桃贩子,他们再联系物流运输公司,公司再安排车辆来收。“一层又一层,来得慢,价格低,我们哪还赚得到钱?”

得知这一难题,王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彭涛迅速联系中国邮政、“三通一达”等快递公司,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立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安排村“两委”班子成员轮流值班,让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把本地产品卖出去、外地好物买进来。

“没有中间商,果农们每亩收益增加2000元以上,菜农们每亩收益增加1000元以上。”彭涛说。

还有雷河镇民主村,暑假来临,全村30多个孩子无人看管。该村在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开设暑期爱心托管班,邀请应急管理局、科协、团市委、关工委和大学生志愿者等力量,设置丰富多彩的暑期课程,既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的暑假,也解除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老百姓的痛点,就是学习教育的着力点。宜城市各级党组织一体推进“学查改”,建立群众意见收集处理反馈闭环机制,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办好420余件民生实事。

“把群众建议作为整改清单,把群众评价作为工作标尺,把群众满意作为价值追求。”宜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蒙瑾介绍,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持续在深化整改整治、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下功夫,让百姓真切感受到新作风、新气象、新变化。

责任编辑 李小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