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彩绳连古今:围观陈春丽的“绳上随州”非遗传承路
“您看这鹿角立鹤摆件,鳞片的层次感是用斜卷结一点点编出来的;还有这些编钟胸针、小香菇耳坠也是新品……”随州炎帝故里电音泼水节的文创集市上,随州曾都区结绳编织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春丽指尖翻飞,向央视《乡村振兴中国行》记者展示着她的最新作品。展台前,银杏叶胸针泛着琥珀色光泽,编钟摆件透着青铜质感,每一件都像被注入了随州的山水灵气。
这位总能在文旅活动中带来惊喜的手艺人,早已是随州非遗圈的 “熟面孔”。她的作品远看足以乱真 —— 金黄的银杏叶脉络清晰,仿佛刚从千年古树上飘落;迷你编钟纹饰精巧,透漏出厚重古朴的历史韵味,细看才发现全是彩绳缠绕的巧思。
“远远望去像真的一样,上手摸才惊觉是编出来的,太神奇了!” 近日,央视《乡村振兴中国行》栏目探访炎帝故里电音泼水节时,专程聚焦这些 “绳上随州”,并对其赞不绝口。
从 2019 年开出第一家手工实体店,到今年把铺子搬进市区最热闹的草甸子街,陈春丽的结绳事业始终连着两条线:一条是技艺的传承,另一条是生计的温度。
在她的摊位角落,几排胸针标签上写着其他人的名字,这些是学徒们的作品。“卖出去一件,就按比例给他们结算,多劳多得。” 陈春丽说,自 2022 年创办残疾人培训基地以来,她已组织近100场培训,教过近500名学员,其中大多是留守妇女和残障人士。一根彩绳,成了许多人“家门口就业”的钥匙:有人靠编织补贴家用,有人从学徒成长为能独立接单的手艺人。
“编绳不只是编物件,是在编文化,编生活。”陈春丽拿起一件银杏叶胸针,指尖抚过叶片的弧度,“你看这叶脉走向,藏着随州千年银杏谷的故事;那编钟的纹样,是从擂鼓墩出土文物上‘借’来的灵感。” 在她眼里,每一根彩绳都是连接古今的纽带:既让结绳技艺从家族传承走向大众视野,也让随州的炎帝文化、编钟文化以更轻巧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
(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燃 通讯员 聂峥 刘鑫)
